大陸社會觀察 扶貧致富找出自己的特色

 |2016.10.15
1870觀看次
字級
河間市石灰屯村果農採摘吊蔓西瓜。圖╱新華社
河間市南冬村果農展示採摘的無花果。圖╱新華社
邢台市新河縣申家莊村的農民採摘葡萄。圖╱新華社
抱著孩子的婦女坐在改造後的農家小院門前。圖╱新華社
將老舊房屋改造成茶館也是增加收入的方法之一。圖╱新華社
樊紅然在自家蘋果園裡進行田間管理作業。 圖╱新華社
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傳統村落原始風貌,改善了村民生活。圖為改造後的創客小鎮。圖╱新華社

由於「貧富差距」攸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的穩定,為了徹底消除貧困,近年來中國大陸努力推廣「扶貧」計畫,無論是將傳統村落轉成觀光園區,或是引進特色農產品技術,都有濃濃的台灣經驗。

【本報綜合報導】「貧富差距」攸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的穩定,為了徹底消除貧困,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立下二○二○年達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據陸媒報導,扶貧脫貧最最艱難也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因此,主管農村單位積極發想各種創意點子。

由於台灣精緻農產品和觀光休閒果園等在大陸具有口碑,不少省分邀請台灣農業專家提供意見,無論是將傳統村落轉成觀光園區,或是引進特色農產品技術,都有濃濃的台灣經驗。

扶貧經濟創造三贏

像是廣西氣候與台灣相似,許多台商一方面看好台灣農產品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經商賺錢不忘回饋地方,投入當地農業扶貧計畫,希望透過扶貧創造個人、政府和周邊居民三贏局面。據了解,目前有近三百家台資農企在廣西,實際投資達十億美元,包括養殖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等。

二○一四年七月,台商莊久毅在廣西憑祥市上石鎮投資二千萬元創辦寶島美人椒農業核心示範區,組織當地農民成立寶島辣椒、桂台興、鴻品、東力、聖農農莊、祥農、金色香桔、旺泉火龍果八家專業合作社。另一位台商孫保霖運用台灣種植技術,在百色市西林縣普合鄉建立一千零五十畝砂糖橘示範種植基地,引導當地百姓種植。林坤則選定江口村作為雪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專案示範基地,引進台灣農業技術,改變傳統灌陽雪梨粗放式種植方法,大幅增加了雪梨產值。

今年八月,在海南島發展多年的台商羅昭政出席「二○一六年海峽兩岸休閒農業發展(海南)研討會」,與農委會和台灣休閒花卉藝術協會等農業界人士赴扶貧村老羊地村指導發展休閒農業。當地官員表示,台灣的休閒農業做得精緻、極致,希望能學習借鑑台灣經驗,幫助老羊地村百姓早日脫貧奔小康。

小蘋果帶來致富夢

在「扶貧」支持下,許多農村朝著自己的特色發展,有了煥然一新的面貌。新華社記者造訪河南信陽市新縣田鋪鄉,發現當地不僅保留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積極發展鄉村旅遊,開設茶館、餐飲、住宿等旅遊服務產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成為「美麗經濟」。

此外,河北省河間市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集中種植無花果、吊蔓西瓜、雞心葡萄等特色水果,以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經營來增加收入。目前,河間市的水果種植面積達十二點七萬畝,年產值人民幣二點八億元。

河北省另一個邢台市則是發展出多元的林業產業扶貧模式。目前該市林地面積達到五百點一萬畝,其中經濟林面積達到二百五十九點六萬畝,各種水果年產量十四點二億公斤,產值五十四點五億元,當地約有二十萬貧困人口依靠林果業而脫貧。

農村調整生產結構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行銷推廣,「電商扶貧」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三十三歲、家住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治平鄉大莊村的樊紅然是蘋果種植能手,透過精緻化的田間管理,他的九畝果園年產量達五萬斤左右,一年能帶來超過人民幣十五萬元的收入。正所謂「一畝園勝過十畝田」,樊紅然說:「過去種莊稼,一年到頭口袋裡也落不下幾個錢,日子過得緊巴巴;這些年種了蘋果,鄉親們脫貧致富終於看到了希望。」

靜寧縣原本是大陸國家級貧困縣,長期乾旱缺水,基礎設施落後。為了脫貧致富,當地政府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扶貧之路。他們利用海拔適宜、光照充足和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發展蘋果種植產業,目前靜寧縣已成為中國大陸黃土高原優質蘋果產區之一,愈來愈多的貧困農民變成職業果農。

為了推廣蘋果,樊紅然萌生開網路商店的點子,報名參加農業服務技工學校,學習蘋果種植、計算機網絡和電商行銷知識,不到一年,電商銷售就讓蘋果身價翻兩番。「今年『雙十一』恐怕要很忙了,」樊紅然說:「電子商務給我們果農帶來很多改變,從等著客商來收購變成帶著二維碼去推廣。」

據了解,二○一五年靜寧縣蘋果總產量達六十八萬噸,產值達人民幣二十五億元,農民的水果平均收入達人民幣三千九百五十元,還帶動了果品經銷、中轉和長途運輸、餐飲、住宿等行業,一顆小小蘋果帶動整個產業鏈,讓靜寧縣的貧困農民有了致富的夢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