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布二○一六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第十四,較上年進步一名。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星、日、港,超越馬來西亞(排名第二十五)、韓國(第二十六)、大陸(第二十八)。台灣今年排名向上提升,整體表現強勁,但進一步分析,攸關競爭力的創新項目,排名倒退一名。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對全球一百三十八個國家的個體與總體經濟共十二大類指標一百二十項目進行評比。瑞士連續八年蟬聯全球之冠,在十二個類別中,有十一類高居前十名,包括創新、企業成熟度、勞動市場效率、技術準備度等均名列第一。
國家競爭力的內容包括生產力、投資報酬率與經濟穩定度。國家的總體生產力愈高,可以創造愈多的財富,提升民眾福祉。有生產力的國家提供資本報酬率也高,可以吸引外資投資;政府增加基礎建設、教育投資,可促進經濟成長。經濟政策的穩定與韌性,可以吸引較多外資進駐。
國家競爭力評比牽涉多項主客觀因素,若從長期趨勢來看,可以發現競爭力強者恆強,如瑞士過去十年有八次高居全球之冠,有二年排名第二。新加坡過去十年中有六次排名居全球第二,相當穩定。台灣過去十年介於第十二至十七之間,排名最佳是二○○九、二○一三年均排名第十二,最差的是二○○八年排名第十七。
在各大類別評比中,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也是推動新經濟的引擎。瑞士與新加坡多年高居全球競爭力的第一、二名,成為創新經濟的典範。反觀台灣,今年創新類別排名第十七,比上年退步一名;至於大陸,儘管整體競爭力排名不變,但創新領域進步一名,未來將帶動整體競爭力向上提升。
台灣的競爭力在全球排名成績不差,但經濟成長、吸引外資、創新動能方面卻未有亮眼的表現。可見影響競爭力的因素錯綜複雜。事實上,全球競爭力報告重要的是檢視影響競爭力的類別與細項;台灣必須強化自己的優勢,補強弱勢,同時學習其他國家的強項,進一步提升自我的競爭力。
過去許多企業負責人抱怨台灣的市場太小,無法培養出跨國大企業,不過,瑞士、新加坡、荷蘭等小國,競爭力均名列前茅,顯然國內市場小並未阻礙這些國家的企業向海外發展並擴大規模。台灣市場雖然不大,但國內企業也不必劃地自限。
現政府強調推動創新經濟,鼓勵企業投入研發,朝向綠能、物聯網、精密機械、國防產業、生技等五大產業。期盼企業擴大投資,創造就業;企業則期盼政策維持穩定,才能放心投資。為了吸引更多投資,政府有責任營造一個穩定的環境,提升行政效率,讓各種創新經濟落地生根,培養創新競爭力,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