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去年的國民收入者平均年所得,三十歲以下者平均年所得不及四十五萬元,比國民收人者平均年所得六十三萬元少了近十七萬元,比一九九九年還少,倒退十七年。只比六十五歲退休族的年所得稍高。
三十歲以下有年所得者約一百六十三萬人;三十一歲至三十九歲有年所得者約兩百萬人,平均所得約六十三萬元;兩者相較差近二十萬,此與學經歷和薪資所得成長有關。就整個青年平均所得而言,台灣薪資是不增反減,遠不如十幾年前;若和鄰近其他亞洲國家青年人的薪資成長幅度相比,台灣是倒退最多,此種走向令人憂懼。
目前這些四十歲以下年輕人,是以教改後廣設大學的畢業生為主;可以看出來這批青年並沒有因大學普及而讓自己薪資所得提高,反而比以往大不如。
三十歲以下因大學普及延後就業年齡造成平均所得不升是可以理解;但相對於大陸,大學生亦逐年增多但其年所得並未下降,而是逐年提高,這就不能單單以教改後大學普及因素來說明。更何況四十歲以下年所得也未能增長。
台灣這幾年年輕人薪資未能提升,許多人認為是當初22K政策所致,但這只能算是因素之一,並不能全怪22K;關鍵還是台灣整個產業結構和消費型態未能順應世界潮流,趕不上時代變化。
過多經濟保護政策,反而讓企業不敢向前衝,再碰到整個經濟不景氣,就讓台灣薪資結構無法增長,於是沒錢消費,消費者不敢花錢,難以刺激經濟成長,如此惡性循環,讓台灣青年平均所得倒退到十幾年前。
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台灣每人平均每月消費支出首度超過兩萬元,在台北更高達二點七萬元,顯示物價逐年攀高,使這些青貧族負擔更重,其所賺的薪資幾乎難以在台北生活,若加上房租則這些青貧族就和窮忙族畫上等號,終生都難以翻身。
以平均收入來看三十歲以下似乎都是青貧族;但是在四十歲以上就會發現有嚴重的貧富差距,貧者占有六成以上,富者不到一成,中產者約三成。這可從近年中低收入戶比例愈來愈多可了解到大學普及並無法翻轉他們的階層。
反而在精英教育政策下讓貧者難以進入頂尖大學,當其大學畢業之後更無法和這些進入頂大的一流學生競爭。只得在低薪、高物價、高房價下窮忙一生。
如何讓青貧族翻轉,讓他們可以活得自在一些,不只應在薪資調整和產業結構要做改變;要提高青年人就業所需職能才是因應之道。
政府必須使年輕人能在就學階段,就得以提升其專業能力,並培訓可符合未來就業所需之技能,方能夠讓他們以專業能力取得較高薪資,藉此才能翻轉人生,脫離青貧一族。
台灣的教育政策與產業經濟政策必須同時為現在年輕人量身定做,讓他們超脫青貧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