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天下文化提供
2013年,星雲大師(右)親自傳授72位法子,包括覺培法師(左)在內,為佛光山第二代、也是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弟子,身兼繼承臨濟宗法脈與弘揚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雙重使命。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覺培法師
我永遠記得大師在汶川大地震為災民講話,他說:「我不是來『救災』的, 我是來『報恩』的!」當時我心想:「怎麼這裡會有大師的恩人呢?」想不到大師繼續說:「我從小受『李白』詩詞的薰陶,讀《三國演義》(蜀國),這些內容啟迪了我的一生,教會了我『忠孝節義』的精神……所以我來,是為『報恩』而來!」說完後,台下掌聲如雷,包括我在內,現場無不因這席話而感動,在泛著淚水的掌聲中,我見證了什麼叫做「慈悲」!大師一生除了「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給」信條,還用「給人尊嚴」讓災民有尊嚴地接受幫助。星雲大師的行誼、氣度與風采,讓任何人都忍不住對他產生更高的敬仰!
這樣的言教與身教,確實給弟子們莫大的影響。還記得二○一二年我受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在「公益論壇」上被主持人楊瀾女士問到:「您對『某富豪』到處撒錢幫助窮人的行為,有何看法?」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相信這個人的『立意』是善的,但是,在人情冷暖的社會裡,有誰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是『困頓的』?所以,『慈善,要給人尊嚴』,這是家師星雲大師一向的作風,也是做公益者不能沒有的精神與態度。」沒想到這段話,不僅換來現場熱烈的掌聲,更在次日的當地報紙上,以斗大的標題「慈善,要給人尊嚴」,報導了我所分享的一些小故事,包括佛光山「大慈育幼院」給孩子們自尊的教育。
讓孩子在愛中長大
一向不對外開放的「佛光山大慈育幼院」,五十多年來已收養了千餘個孩童,這些孩子都是星雲大師口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在過去台灣還十分拮据的年代,當年佛光山也還在愁於沒有經費建設的歲月裡,育幼院接受了從最早的棄嬰,到後來社會局送來的失親孩童。儘管建寺辛苦,大師絕不會把孩子拿去當「化緣」的工具,凡「別人家的孩子有皮鞋穿,我們家的孩子也不能少」。
大師告訴孩子們:「別人只有一對父母,您們卻擁有好多好多的父母,除了生您們的父母,每天陪您們成長、教養您們的父母(育幼院老師們),還有佛光山的法師、信徒們,他們統統都是您們的父母!」孩子們就在這個充滿「被鼓勵」與「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們「有尊嚴」地去上學,還主動邀請同學回山「作客」, 開心地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家」,他們擁有自己的圖書館、漫畫屋及麵包坊。
為避免孩子從小被人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佛光山不讓遊客隨意進入育幼院,更不會把孩子的故事透露給任何一家媒體,以確保每一位小公主、小王子都在安全健康的環境裡成長。他們從小學習自己摺棉被、打掃整理,或手做麵包,或學習樂器,甚至籌畫花車遊行,到海外遊學、留學,一直到結婚成家。成家後,大慈的孩子仍然會回來關心弟妹,因為這裡有疼愛他們的星雲大師,他們口中的「師公」。佛光山永遠是他們的家,是困難時的後盾,更是無助時的臂膀!
(摘自《浩浩師恩:星雲大師的慈悲與願行》,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覺培法師
現任:佛光山宗務委員、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暨中華總會祕書長、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祕書長、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
學習經歷:阿根廷Buenes Aires大學、南華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1998年印度菩提迦耶授具足戒。
曾任:佛光山叢林學院教師、台中光明學苑主任、嘉義南華學館館長、南華大學副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佛光山金光明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