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洪少霖
鄞仙姑故居。
圖/洪少霖
福建南安后井自然村鄞仙姑宮。
文與圖/洪少霖
古時有鄞國,因戰爭導致國人四散,他們相約以國為姓;原本其姓氏多樣,最終只存一姓。此情懷實是濃情象徵,為愛國主義之體現。
福建《南安縣誌》記載:「鄞氏女(鄞仙姑),幼有神術,年十餘歲,坐機織布,伏睡機上,脫魂到郡城(泉州)真濟鋪(現屬花巷一帶),漂紗於河溝。鄉人入城者見而異之,歸告其父母,父到地呼其名,拍其肩,仙姑在機坐化。郡人神之,塑其像,祀於真濟宮。」
鄞仙姑,又被稱為「仙姑媽」。出生於南安市霞美鎮后井自然村。后井位於泉州市區到南安市區道路中段,現存鄞仙姑廟一座,鄞仙姑祖墓一座,名為「孝思堂」、其父鄞平山墓一座,以及鄞仙姑祖厝一座。
鄞仙姑信仰起源於花巷,因為她當年顯靈之處位於花巷,最初的廟宇也在此;她的廟宇一度與元妙觀同為泉州最著名的廟宇,規模皆龐大、宏偉。
據介紹,在漳州龍海白水鎮、晉江英林鎮、安溪湖頭鎮、廣東潮州、海南、馬來西亞等地,皆有鄞仙姑分爐(分香)。在龍海,名為「鄞氏太乙仙姑娘娘宮」。
筆者認為,鄞仙姑仙逝時,年僅十餘歲,說她平日裡能夠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醫生,並不屬實,應為後人杜撰。然而,傳說為假,虔誠卻是真;民間信仰能夠流傳數千年之久,實乃洗滌心靈方式之一,也是內在真善美塑造之方法,能夠給心靈以安寧,給精神以支柱。鄞仙姑這一支民間信仰,亦是如此。
位於泉州花巷,奉祭出生於后井的鄞仙姑之廟宇,名為「真濟宮」。其中鄞仙姑文化研究會籌備組組長葉益謙介紹:於國家圖書館與公安部查詢,「鄞」應與「謹」(jǐn)同音,閩南語讀法與「景」諧音。它在我國數千個姓氏中,曾排在第二○○六位。據資料統計,鄞姓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和台灣三省,為我國稀有姓氏,在中國約有人口二十二萬,占全國人口的零點零二百分比。
據文史專家王贊成考證,鄞仙姑的祖墓為典型的明代三層墓埕糖水灰墓。筆者在其墓兩側延伸出來護手般的護欄發現左右各有一尊站立形態的塑像,它們酷似人像,左右兩尊相似,雙手給人兩手縮於胸前的感覺,有頭部與身體,有發髻,肩部明顯,眼、鼻、口、頰清晰可辨,尖下巴,下有長裙式著裝,低眉善目,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其頭部上方形似龍頭,連接長形龍身,由墓內向外延伸。
在福建南安后井自然村,有著近五百位「鄞」姓村民聚居。據百度百科注釋,「鄞」的漢語讀法與「銀」(yín)同音;在南安當地閩南語讀音中,「鄞」與「勤」同音。據說為了避免普通話「鄞」與「淫」同音的不良影響,所以當地少部分居民在用普通話解說自己姓氏時,故意把「鄞」讀作為「勤」,此為明顯謬誤。其實,心胸坦蕩之人,本應無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