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終於公布了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民眾無不寄予厚望。未料主管的政務委員被問到台灣有何優勢時竟突然語塞,先說「要回去整理看看」,然後勉強想到是「誠懇的態度」。如此尷尬的起手式,凸顯對新南向政策欠缺信心,給民眾留下不好的印象。
就計畫內容言,明年將匡列四十二億預算,鎖定東協十國、南亞六國與紐澳等共十八國為推動區域;以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結為四大主軸。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有八成是前政府已陸續在推動的計畫,或屬於去年行政院的經濟強化措施方案,包括產業價值鏈整合的輔導,ETC、智慧醫療、智慧校園等物聯網系統輸出,推動醫療、餐飲等新興服務業輸出,或是競爭東協南亞基礎建設商機,乃至翻修投保協定,和東協南亞洽簽經貿協定等都是。新瓶裝舊酒,「新」意其實不多,頂多是重新包裝而已。
站在民眾的立場,並不在乎新政府是重新包裝或延續前政府的財經政策,最在意的應是新政府能否展現超越前政府的能力,解決過去推動障礙;及如何發揮台灣特有的優勢,避免與「一帶一路」重疊,以爭取勝算。但從主管官員連台灣的優勢為何都說不出口,就可預見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將是坎坷難行。
不過,目前的客觀環境也有部分變化,確實也使新南向政策此時推動變得有利。第一個重大的改變是因為中國的薪資與土地成本上升,使得「世界工廠」的重心朝向東南亞及印度移轉,對於「逐生產成本而居」的傳統台商而言,其實本來就會加速向南,新政府反而搭了便車,尚不足以證明有何過人的能力。其次是南方國家因為經濟快速成長使得都市地區的中產階級興起,成為新興的世界市場;而台灣來自東南亞新住民增加,有助於國人於東南亞的了解及接納。等於提供了南向政策的支持基礎,確實值得新政府好好掌握。
政府對南向的國人提供多少風險保障也令人擔憂。如與東南亞國家二十年前就已簽訂投保協定,但台塑越鋼發生五億美元重罰事件時,才發現業者單獨承擔風險,政府束手無策,顯示政府的腳步已跟不上企業,以「堆積木」的方式翻修投保協定更是曠日廢時。至於和南方各國簽訂自由貿易或經濟合作協定,以降低關稅障礙,促進出口,前政府兩岸關係和諧都進展有限,其實問題是簽訂自貿協定雖對我方有利,卻未必是對方真正所需,因此未來我國恐怕還要大幅讓利才有可能簽訂自貿協定,結果是「得不償失」。更何況新南向政策如此大張旗鼓,導致對岸採取對應措施,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四十二億元要用於四大面向、十八個國家,面對文化、語言、經濟、基礎建設差異如此巨大的南方國家,政府戰線拉這麼長,還不如集中火力,選定具有優勢的產業,具發展潛力的國家或城市,才能見效。新政府應向國人說明新南向政策能帶來的具體經濟效益,如多少出口值和觀光產值,能否彌補對大陸出口和陸客消退,能提高多少經濟成長率,新增國內多少投資,創造多少就業,投保協定翻修幾個,能否保證具體保障台商,以爭取民眾支持而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