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執筆人: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最近每天打開電視、報紙,似乎感受到社會有一種莫名的不安、浮動感,心靈空虛、階層對立、互不信任。目前寶可夢那樣流行,應該也是一種另類的心靈寄託的方式吧!
有一次至北投公園親見民眾利用手機,追尋虛擬寶物那種狂熱,令人感嘆!如果每一個人在工作崗位有上那種熱誠精神,國家機關團體怎會沒有生產力?如果我們的教研學習有那種狂熱精神,教學成果怎會不如他國?
宗教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情操,可以讓人心存感激,可以讓人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培養利益他人思想,包容別人。也許是社會各界民眾所需求的,因此筆者認為最好每個人都能接受宗教洗禮。至少心靈有所寄託。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以彌補科學之偏。佛法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己然,佛法乃防患於未然。
愛因斯坦亦曾指出,有一種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體驗它的觀點,那就是佛教。
星雲大師大力提倡人間佛教,設法讓佛教理念普及化,深植民心,更為公眾所推崇,特別把它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把佛法的艱深內容,以淺顯文字,來弘法利生,倡導三好四給等,如教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之四給,文字淺顯易懂,容易為人所接受。
宗教講求戒律,人間佛教的戒律亦要求規範在不侵犯而給予「尊重」如:
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權利的「不殺生」。
不侵犯別人的財富而尊重其擁有財富的自由「不偷盜」。
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不邪淫」。
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造謠生事,不挑撥離間「不妄語」。
不吸食麻醉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讓人相互殘害的食品,「不飲酒,不吸毒」。
這些戒律,是修行法門的根本,就如同《華嚴經》提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甚至《六般涅槃經》更是提到「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持戒是修行的根本,也因此有「戒住而法住」之說,在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沙彌十戒乃至在家眾的五戒。
由於戒律甚嚴,常有信眾提出疑惑,如:為了鼓勵放生,有團體購置大量禽鳥魚類進行放生儀式,導致禽鳥魚類在捕捉運送過程死亡;吃素或吃葷,不同國家有不同推廣方式,如何是好。
感謝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讓佛教能夠更為人所接受,更普及、更生活化;看到他的闡述,讓我們有更深刻的體悟,原來「戒」的創訂,因時空的不同而宜有因時、因地而制宜之運用。戒,不僅是形象上的教條,亦重視止惡揚善、饒益有情的精神,在於自發心的清靜受持。大師曾提到,制度好像階梯,讓我們能夠循序而進,但是制度的訂定須因時、因地、因人而容許差異性的存在,佛教的戒律亦同。
佛教的真理不容更改,然而二千五百多年前從印度傳至中國的諸多佛法戒律,有一些已不適應現代社會需要。根本戒須保存,有些「小小戒」應可就時代需要,或風俗、民情、地域等的不同予以彈性調整,這對推廣人間佛教理念的實踐,必然是可久、可遠的。
在這浮動的社會,推動以人間佛教的精神「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相信社會會更和諧;信奉人間佛教「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隨時感恩,相信國家會更安定。
期許在大眾的共同響應下,社會能夠更祥和更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