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立武致谷正綱電稿,是稿關於政治大學復校及促請谷正綱出任政治大學校長等事。(最後谷正綱電以「另有任務」推卻此任)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民國三十八年十一月,「張大千赴台北舉行近作展百餘幅」(註❶),這是張大千首次渡海來台的因緣。對於國府戰事接連失利,張大千不得已隻身赴香港、台灣等地舉辦畫展,以籌措安家之費用。
張大千赴台不久,即得知老家成都告危,棄守在即,「在焦急萬狀,幸得當時東南軍政長官陳誠相助,特准大千搭乘軍機飛成都接眷。大千抵成都,已是棄城前夕。」(註❷)
十二月九日,張大千與夫人徐雯波、三歲幼女心沛乘西南軍政長官張群的車子,匆匆趕抵成都新津機場。
而早先趕抵機場的杭立武,一上機見到行政院長閻錫山坐在他帶的兩口箱子的其一之上,神情「若有所思」。同機的朱家驊與陳立夫對杭立武說:「我們的生命全操在他坐的那兩口箱子上。」(註❸)原來,閻錫山帶的這兩口箱子裡面裝滿了黃金,重量太重已危及飛行安全,而閻錫山為了山西人民旅台後的生計,堅持不肯棄下這兩箱黃金。
在杭立武之後匆匆趕赴機場的張大千,「帶了七十八幅(內含收藏古畫)敦煌臨繪壁畫,請搭同機空運台灣」(同註❸),當時飛機載重已經不允許再增加重量,朱、陳二人請杭立武勸閻錫山把黃金丟下,杭立武立即決定拋棄自己的三件行李,換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及若干收藏能上機運抵台灣。
當時杭立武對張大千說:「我這三件行李中,有我全部的積蓄二十幾兩黃金,我為你犧牲了二十幾兩黃金,到台北後,你的畫要贈與政府。」張氏立表同意,當場寫了張名片,作為贈送的證明。(同註❸)
於是張大千與家眷、畫作於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九日,隨行政院長閻錫山、行政院副院長朱家驊、行政院祕書長賈景德、行政院政務委員陳立夫、教育部長杭立武……等政府要員,在四川成都新津機場搭乘最後一架飛機撤退來台。(同註❸)
陳寅恪曾推頌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於世人,使得窺見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應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於吾民族藝術上另闢一境界。」(註❹)
這批當年由杭立武犧牲自己行李換得赴台的張大千敦煌臨摹壁畫,於「民國五十七年」(註❺),張大千復踐宿諾,慨贈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名作適得其所,也總算成就了杭立武與張大千不朽的愛國情操。
註釋:
❶出自傅申教授著《張大千的世界》,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九月初版,第五十五頁。
❷出自黃天才著《五百年來大千》,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初版,第一五七頁。
❸出自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九年六月出版,第三十五頁。
❹出自《張大千紀念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七十七年出版,第九十八頁。
❺若干張大千年譜做五十八年,本文據秦孝儀先生於《張大千先生紀念展圖錄》之序文,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初版,第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