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清朝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的正月初一,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主持大典的是禮部尚書紀昀(紀曉嵐)。就在大典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忽然傳來乾隆的一道聖旨,說他打算「傳位不傳璽」——即是說,他有心讓嘉慶繼位,但不想給他實權。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紀昀一時沒了主意,而參加大典的文武大臣們則亂作了一團。就在這時,從後排官員中傳出了劉墉的聲音:「歷朝歷代哪曾有只傳位不傳璽的做法?」
劉墉的這句話提醒了紀昀,後者隨即以傳位不傳璽的做法「不合古制」為理由,與劉墉一起去見乾隆,在他們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乾隆總算勉強答應傳璽於嘉慶。
乾隆為什麼臨時變卦,決定傳位而不傳璽?這乃是和珅幫乾隆出的主意。而和珅幫助乾隆出的這樣一個主意,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他與乾隆相當特殊的關係,他在乾隆當朝的時候備受寵幸、春風得意,不足為怪;然而,在乾隆退位,嘉慶登基之後,他還能不能一如既往,恐怕就很難說了。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和珅自然希望乾隆「在位」的日子愈長愈好。
不過,我以為和珅之所以會幫助乾隆出這樣一個主意,根本原因還是在乾隆身上。乾隆有著極強的權力欲,對於龍椅、龍袍、玉璽很不捨。而他之所以不捨,並非真的有心繼續「為人民服務」,而是因為他深深知道「有權的幸福,無權的痛苦」——諸如唐高祖李淵為兒子李世民所逼,退位之後,閒居宮中,百無聊賴地養老,也可以說是等死。
另一方面,雖然說嘉慶在位的那些年庸庸碌碌,但是,即便是智力一般,能力也不出色,他也還是知道「兒皇帝」與「皇帝」的巨大差別;所以,嘉慶終究對幫助想出「傳位不傳璽」主意的和珅,一直耿耿於懷。如後來的情況所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終究被嘉慶砍了腦袋。
乾隆算得是歷史上很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了,他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在他實際掌權的那些年中,平定了無數次的大大小小的叛亂、鞏固了民族融合的國家,讓中國社會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可謂文治武功兼修;乾隆與康熙、雍正統治的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康雍乾盛世。
乾隆曾經是何等的英明與偉大,但是,當他到了八十五歲的高壽,作出「傳位不傳璽」的決策,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糊塗透頂。我們能夠想像的是,假如不是紀昀和劉墉的冒死進諫,破壞了「傳位不傳璽」的想法,他恐怕還會做出更多的糊塗透頂的決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