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也少不了企業或大老的身影,美國副國務卿諾韋利、YouTube創始人陳士俊等都曾到過此地,其中,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參訪,最具宣傳效果。只見陸媒鉅細靡遺報導他走進一家創業咖啡館與青年創業者圍坐在一起,邊喝咖啡,邊聊創業。
這家名叫「3W」的咖啡館一夕爆紅,咖啡館成了創業者的交流平台,走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車庫咖啡、Binggo咖啡、36氪、創投圈、硬創邦等公司一家挨著一家,「創業」和「咖啡」成了這裡的熱門名詞。
愛秀鏡創始人王成舒畢業後來到北京,曾是車庫咖啡的常客,在中關村的創業氛圍中,萌生做一個可以拍照的試衣鏡,由安裝在服裝店的硬體和手機軟體組成,可以輕鬆記錄衣服品牌、商舖地址、拍照時間,逛街購物與互聯網的創意讓他獲得投資。
此外,對於三十多歲的魏清晨來說,「辦公成本低、好找技術團隊」是吸引他到中關村的原因。四年前辭職後,他赴北京創業,開發「情緒識別引擎」——透過掃描人臉,可分析用戶情緒,再播放歌曲幫助調節情緒,迄今累積的用戶已達一百二十多萬。這個創業讓他在歐洲科技圈中極有影響力的2014Slush峰會上,贏得全球大賽第一名。
創業者湧進中關村,腦筋動得快的程志堅和朋友成立一家名為「蛋解創業」的公司,讓創業者講述自己的創業困惑,然後把創業故事播放到網路電台上。結果一星期後該節目點擊率超五千,二個月後破十萬,一年之後擁有十萬名粉絲,點擊量近千萬次。程志堅說,當時他也想創業,但苦於沒經驗,又有許多困難,想聽聽創業者的真實想法和故事,沒想到節目錄播後收聽率暴增。
「要有激情,但創業不能衝動」,幫客人沖咖啡的夏康說。接受採訪當時,他已在車庫咖啡工作近一年,見過「一夜致富的」,也看過太多「失敗者」,談起融資成功的團隊,他說共同的特性就是「勤奮,說得少、做得多」。
在中關村的創業團隊中,也有來自台灣的同胞,「八○後」的薛淵琮曾經歷兩次創業,外表帥氣的他當過演員,之後選擇到大陸創業。他說:「大陸更有創新活力,創業會逼著自己成長。」
北京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寧一負責創業大街相關工作,日前剛到台灣參與創業論壇。他感受到台灣年輕人的創業意願不高,「所謂『小確幸』使台灣新一代沒有闖勁,但來創業大街看到大陸青年創業會激發他們的熱情。」李寧一強調:「台灣業者專業性高,具有國際視野,一旦堅定創業不僅成功率高,也會對大陸創業者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