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指考只有五萬人報名,為歷年新低,雖錄取名額接近五萬,錄取率有九成五左右;但並非每個考生都會選填志願,更非選填志願後就會就讀,一些大學仍有缺額或報到率過低的憂慮,只得想盡各種獎勵措施來吸引學生就讀。
面對少子化和高教過度膨脹的雙重壓力下,近年來已有一些大學關校或系所停招。未來幾年其狀況有愈來愈嚴峻的趨勢。面臨高教關門危機,教育部提出四項管控指標,包括:全校學生不滿三千人,且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大學評鑑成績太差;長期積欠教職員薪水;有掏空校產及買賣董事席位等違法事實。
可以看出,教育部是以學生數、評鑑成績和財務狀況來考量退場機制,就這些方面來看,評鑑是四至五年才辦理一次,無法及時因應現時系所狀況,想以此做為退場機制似嫌緩不濟急;至於學生數和校產則是涉及到學校財務狀況,主要在於當年學雜費的收入是否足以因應人事和其它校務的支出,以此管控有其必要性,但仍應以長短期的財務分析較符合現實面。
教育部以三千人為設準,其關鍵點在於規模在三千人左右的學校通常學雜費收入剛好可以和人事費支出打平,其它費用可以依靠教育部補助、募款或學校的基金及存款來支應。但三千人以下並不一定有財務問題,三千人以上就不會財務問題;主要還是要看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務基金和借貸情形,及董事會是否健全與支持程度而定。
目前教育部只在開學後公布各校的報到率,做為獎補助的扣除依據,對於整個大學的財務狀況,並未完全讓選填志願的學生知道。雖教育部有要求各校財務要公布到各校網頁上,但不會有一個準大學生會在填志願時去看各校財務情形,到底學校有無負債,是否會在學雜費收入無法支付學校支出時宣布退場。
辦大學的主要目的當然不在賺錢,但是沒有錢一定是無法經營一所大學。因此高教的退場機制不能只以學生數和報到率來做主要評估標準,對於一些私校有良好的辦學理念,學校資產健全,足以負擔學生數較少的經費預算時,教育部應鼓勵這些大學永續經營,不得以學生數少強迫其退場。
相對地,一些學校原本財務就不健全,以往只想以更多學費收入來營利,在面臨少子化壓力造成財政惡化,無法長期負擔赤字預算去支應人事費用和借貸利息時,只能以債養校。若董事會不健全時,則恐會造成掏空校產的情事發生,屆時最大受害者將是不知情的學生。
為了讓整個高教的財務透明,教育部不應只要求各校將財務公布於各校網頁上,而是要統一制定高教各校財務分析報表,要求各校依其未來學生數學雜費收入,和其校務基金和存款、借款等各項財務指標,去列出每個學校在未來五年內是否會因學生數過少,而無法負擔必須退場。
這幾天就要開始選填志願,希望教育部能夠統一公布各校財務狀況,讓學生能清楚知道其所選填學校不是一個財務不良,且辦學理念欠佳,撐不到兩三年就得退場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