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坊
曾讀過網路上流傳的一篇比較台日兩地街景的文章,頗具巧思地指出了日本街景遠勝台灣的原因。以為只要把招牌都做成一樣大小,市容就能煥然一新,這樣的執念常尤其深植在台灣的鄉鎮改造計畫中。但作者不以為然地指出,城市美醜最重要的關鍵,不在於招牌的size,而在於顏色。
要在台灣找到美麗的,眼神想多佇留的街景實為一件難事,為了在狹小的土地上求生存,人們極其所能地爭取寶貴空間的使用與表現權,於是,採用鮮豔突出的招牌顏色,給予路人應接不暇的視覺衝擊,成為街上最常見的景象。
視覺為感官之首,其重要性常常超越其他感官之上,操縱著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日本是一個視覺文化發展成熟的社會,對於顏色有極其敏銳的敏感度。文具店用顏色分類商品,夏季時喜歡青色,整整一區便是海洋,河川圖案的筆記本,筆袋,書封套等。我尤愛翻閱書店裡整架的傳統衣著布料的書籍,光是色表就站了好幾頁,每個顏色都有美麗的名字,有點孩子氣的紅是海棠色,有點螢光橘,韓星唇膏般的紅則是京緋色。
即使對顏色的分類極其細膩,但在日常生活中,日人對於顏色的運用卻是收斂的。他們安安穩穩地將顏色鑲在街景裡,不讓雜亂無章,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顏色干擾路人的視覺經驗。顏色都是往內收闔的,而不是向外投射的。如果要我為六月的日本選擇一種基本色,那我想應該是紫陽色。走在巷子裡,民宅的院子裡常常露出淡藍粉紫的繡球花,那是日人最愛的白灰以外,俏麗輕快的賦格。
我曾熟悉於南加州的滿地乾黃,與島國台灣的亮綠亮藍,視覺神經早已在這些過度單調,或是過度喧鬧的顏色裡逐漸頹靡鬆弛。然而,只要在日本的街道散步幾回,轉瞬間眼珠便又圓滾滾地活絡起來。每發現一種新的顏色,學會一種搭配的原則,都讓我回到幼年時第一次打開蠟筆盒,看見顏色們乖乖排成一列,等著我的手指將他們挑出來跳舞的興奮。這讓我的心頭蹦跳著小雀,走在路上都像要飛起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