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執政近兩個月來,狀況連連,致使滿意度跌跌不休。除了不該發生卻發生的飛彈誤射事件之外,大多數狀況來自政府官員太多政治考量,遇到民眾反彈就棄守專業原則,改變立場,一而再地出現「髮夾彎」的現象。
行政院院長林全在五二○之前接受媒體訪問,認為政務官應該具備的特質為:「要獨當一面,最好是每一位政務官都能功高震主」;要做「將將之才」,把自己累死是不行的,應該找一群能幫你做事的人;政務官最大的訓練是要預見風險、有能力處理危機;最好是能預見危機,事前解決。
就「政務官都能獨當一面,功高震主」而言,確實看到好幾位閣員都獨創一格,盡逞口舌之快,連院長本身也不例外。如林院長提及「核一廠可能重啟」,間接承認缺電危機,挑戰非核家園的神主牌,遭到反彈後馬上就改口。如某政務委員反對調降電價,衣著輕便以節省冷氣,被批評隨便只好退縮,卻無厘頭地主張百貨公司午間暫停營業。交通部長主張國道全面計程收費,遭到反彈就棄守專業;處理華航罷工事件,只為息事寧人,引發其他國營事業的連鎖效應。勞動部長在勞工休假問題上搖擺不定,弄得左支右絀,使勞資雙方都不滿意。國防部長竟洩漏彈藥運往離島機密毫無警覺;為小狗虐死事件無限上綱到自己鞠躬道歉,嚴重打擊國軍士氣;卻為錯殺漁船船長一度避不出面。從這些事例看來,政府不但缺乏「將將之才」,許多閣員都把自己累死,卻不是幫忙做事的人!
蔡總統出國期間,國安會祕書長隨行;發生飛彈誤射如此重大的國安事件,副總統竟銷聲匿跡,不出面處理。更令人非議的是,行政院長的五點指示,竟然將飛彈誤射事件定調為「洩密事件」。所謂的國家安全受嚴重威脅竟是指社會大眾比政府早知道誤射事件,而把「追查洩密」當作重點。擺明就是「家醜不該外揚」的心態。凸顯政府不但不能預見危機,事前預防,發生危機也沒能力以明智手段處理或解決。
對一個聲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何以上台不久就出現狀況連連的窘狀?其實就是藍綠惡鬥造成的因果循環。台灣在愈來愈民主的過程中,對執政黨的表現,無論是天災、人禍或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所引發的事件,在野黨和媒體都毫不保留的批評,甚至無限上綱,一定要牽連到部會首長、行政院長,乃至於總統,出面道歉或下台換人才甘罷休。
如前任總統任內,無論大小事件都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民意也被引導至以為政府「確實無能」的印象。其實換黨執政就是成於「政治」。一旦運氣不佳,或是自己能力有問題而出狀況,就被民眾「無限上綱」的批評,政府也就愈來愈心慌意亂,手足失措,只會繼續失誤出錯;正是「敗也政治」。
解鈴還需繫鈴人,新政府需要為過去泛政治化無限上綱的批評慣性,向全民道歉;從而點醒選民改變思維,用更客觀、衡平、公允的態度看待政府施政表現,才能扭轉現在動輒得咎,進退維谷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