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兼任助理納保爭議延燒已久,學生勞團到教育部抗議,一名學生在官員頭上捏碎生雞蛋。各界褒貶不一,有認為可以表達想法和意見,不代表有權力汙辱他人。有學生認為,蛋淋官員「剛好而已」。
爭議起於去年,教育部將校園兼任助理分為學習型、勞雇型兩類。學生認為,大學變相規避人事成本。部分大學生認為權益長期遭侵害,「忍無可忍」。華航罷工事件中,蔡總統表示「如果不是忍無可忍,空服員不會走向罷工」。一語造成骨牌效應。
從目的與手段來思考,納保確需改善;但學生似預知結果,不理官員解釋,而照計畫行動,恐非所謂「失控」。如果忍無可忍此主觀情緒,可作為法律脫序的理由,只怕未來永無寧日。
勞團抗議一例一休制,強調沒有協商空間。華航罷工,也有條件式如此聲稱。學生捏碎雞蛋,則是預告沒有協商空間。這種態度表示只有「一切聽我的」,其他免談。忍無可忍,激化了沒有協商空間,形成「霸權」。
霸權理念起源於對公權力的抗爭,但觀念逐漸擴大,認為:一個社會階層可透過操縱社會文化(信仰、解釋、認知、價值觀等),支配整個多元文化社會;其世界觀被強制做為唯一的社會規範。
太陽花學運、香港普選爭議及各項環保抗爭,都有這種「獨尊於我」心態,特質是純粹的、潔癖式的理想主義、排他主義。香港普選爭取「全套」,北京只給「半套」,就寧可玉碎,是一種「賭氣式」民主運動。
東海岸「杉原渡假村案」通過環評後,再歷經十多年,七次環境差異審查,近日通過。環團表示遺憾,擔心惡例一開,將使美麗東海岸淪陷。北市永春都更案延宕十六年,最後釘子戶拆了。但環評的科學,說服不了「我執」。少數不必尊重多數,因為要抵抗「多數暴力」。民主講人權,「不放棄任何一個」,是當前施政最大困境。
法治觀念擺一邊,蛋洗官員,霸占公署「衝撞體制」,有人不予苟同,有人視為尚方寶劍。爭取權益,目的與手段應有所別。前者可無限理想,後者不能無所節制。太陽花學運被宣示為政治運動,政府撤告,昭示了「衝撞體制」的合理性、合法性,甚至「造反有理」。
國際組織「綠色和平」堅持崇高理念,行動由溫和轉向激進,是因各國政府「不可教」,訴求目標無法達成,乃轉向強制性作為,如強登鑽油平台插旗,阻擾作業。他們超越法律界線,常遭各國逮捕,被稱為「環保流氓」。
甘地的不合作主義廣為歌頌,但「不吵的沒糖吃」,各國政府不當回事。各個抗議事件示威者料中政府態度,所以不是去對話,而是帶著雞蛋去。國會裡,因對執政黨、政府「忍無可忍」,在野黨也常不是去論政,而以肢體語言見真章。
學者指出,立院一再重演非理性議事過程,讓民眾潛意識裡習以為常,無形中認為自己若有不同意見,就該抗爭到底,絕不妥協。但一體兩面,有時成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民主本應相互尊重,大學生抗議助理納保之事,一開場就拉到最高點,恐不符比例原則。如此激進,只會侵蝕民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