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空服員透過罷工的行動,得到了公司經營階層全數答應其訴求。影響到華航的其他單位,甚至別家航空公司、公營事業、民營事業也開始蠢蠢欲動;期望能跟華航的空服員一樣,以罷工行動得到公司給予更多資源,或改善勞動條件。一時之間,國內各個工會,各個勞工團體,紛紛提出罷工或勞資協商之議,整個勞動環境不平靜。
不過有個職業類別的工作者不從流俗的反應,卻令人印象深刻,讓人感動。眾所周知,台灣的醫護人員是非常辛苦的一群人,他們無法納入勞保,工作時間既長又累,且天天面對生老病死這些人間最困難的情境,各界皆以「血汗醫護」稱之,可見其工作的艱難勞累。照理說他們是最有資格以罷工抗議工時太長,以罷工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的一群人,可是他們卻沒有這麼做。
在華航空服員「罷工成功」後,不少醫護人員反映說常有人問他們:你們也是被壓榨的一群人,怎麼不去罷工呢?難道你們是被虐待習慣了,「沒種」罷工嗎?在護理師的臉書粉絲團裡,有位醫護人員說出了心裡話:其實許多醫護人員不是沒想過罷工,但是如果醫護人員罷工了,病人怎麼辦?航空公司的從業人員罷工,頂多造成旅行交通的不便,乘客也可以緊急換到其他航空公司;可是如果醫護人員罷工了,影響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全。
醫護人員並不是沒種罷工,而是不捨──他們捨不得看到病人因為醫護人員罷工而耽誤治療,影響病情,所以忍著、再忍著,始終沒辦法像其他行業的人,把罷工當作一個爭取權益的籌碼。但是他們對自身的工作與勞動環境確實存有許多不平,許多抱怨。
醫療主管單位面對任勞任怨的醫護人員,不能視而不見;勞動主管單位更不能柿子挑軟的吃。如果放任醫護人員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小則愈來愈多個別工作者彈性疲乏,工作再也無以為繼;大則整個醫療體系出現系統性崩潰,組織崩壞無法運作。
因此當勞動者以華航空服員為學習目標,紛紛想要走上罷工之路時,政府、資方絕不能陷入「會吵的孩子才有糖吃」的迷思與陷阱之中。這個時候反而要對那些安靜,看來似乎安於現實的工作者,有更為敏銳的同理心與支持認同。他們或許是一群責任感特別強的人,因為看重自己的工作,所以不肯輕易在職場崗位上缺席;這樣的人是一個組織和團體中的寶,主事者應該要格外珍惜他們。在動盪的環境裡,他們是永續經營的中流砥柱,留住他們就如同穩住了組織的根基。
要知道罷工或是爭取權益慢半拍的人,也可能只是一忍再忍,並非對勞動條件甘之如飴。如果主事者未能查覺其需求,一旦過了臨界點,他們爆發起來往往如天崩地裂,破壞力更大,後果更不可收拾。
在罷工風起雲湧,勞資關係劍拔弩張之際,要留心那些按兵未動的人,他們可能是特別敬業、樂在工作的資產股,也可能是正在累積負面能量的地雷股。不論是哪種員工或職業團體,他們所得到的待遇,都不應該落後於會吵會鬧的那些人。請主管機關趁此機會,通盤檢視勞動條件的合理性與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