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糊紙店受邀至法國設計周展覽,當地孩子仔細欣賞著紙紮靈厝。圖/張徐展提供
法國策展人沙勉托(左)去年十一月法國遭恐攻時,拜訪新興糊紙店,新興糊紙店師傅張徐沛(右)以剪紙製作「巴黎和平」致贈。圖/張徐展提供
【本報新北訊】在廟會、喪禮上常見的建醮、靈厝等紙類裝置品,總給人鬼魅、靈異的感覺,讓人敬而遠之,但是在法國策展人沙勉托(Patricio Sarmiento)眼中卻是「精緻藝術品」,近日,他邀請傳承百年紙紮工藝的新興糊紙店,到巴黎參加法國設計周展覽。
沙勉托在台灣旅行時,見到有人燒紙紮品,他很驚訝「那些東西做得非常精細,卻這樣被燒掉,好可惜!」
抱著發現美好事物的驚喜和對台灣祭祀文化的疑惑,沙勉托開始了解紙紮。讓他極為驚訝的是,很多人忽視這門工藝,「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藝術,或者甚至不被認為是藝術」。
送給往生者的靈厝,廟會慶典用的紙紮龍頭、龍尾、龍頭竹骨架等四件作品,都進入法國博物館內。新興糊紙店第三代張徐沛看著外國人傾身向前,仔細欣賞著靈厝、龍頭、龍尾、龍骨,感動得眼眶泛紅。張徐沛說,近年來,隨著祭拜儀式簡化、都市空地減少,紙紮品幾乎不做祭拜,送過去就直接燒掉,他很感謝外國人這麼仔細欣賞作品。
龍頭、龍尾在台灣幾乎快消失不見。張徐沛說,廟會舞龍舞獅多選用塑膠製品,價格低也不用擔心下雨,紙紮龍頭、龍頭費工,得先用竹子編出造型,再以報紙加入膠水,最後還得彩繪上色。
第四代張徐展表示,許多法國設計師看見靈厝,還以為是娃娃屋,大歎做工精美,等到了解靈厝是燒給往生者的用品後,他們覺得文化衝擊非常有趣。
新興糊紙店受邀海外之前,張徐沛曾一度想把店關了。張徐沛出身台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自小學習各項紙紮藝品。
張徐沛自行開業後,業績最高曾達一個月十多件小房子、三件大房子,還曾接受辜振甫、吳火獅、林榮三等國內政商名流訂製。
近年來,印刷產業進步、西方文化進入、住家空間縮小,紙紮需求逐漸降低,全台紙紮店僅剩十家,新興糊紙店好幾月都接不到案,一個月三件就算很好。
張徐沛開始萌生退意,第四代張宛瑩、張徐展不捨從小玩到大的紙紮娃娃消失,兩人創立粉絲團,先吸引了電影國片《屍憶》,再吸引到法國策展人注目,獲國際肯定。
小百科 紙紮工藝
糊紙藝品最早出現在漢朝,到唐朝興盛,傳入台灣也已有兩、三百年歷史。常用於廟會、普度使用,或燒給往生者。
糊紙藝品包含人物類的神像或金童玉女等,還有龍頭、舞龍舞獅等花蟲鳥獸類,更有王船、靈厝等物件類。一項糊紙藝品綜括剪紙、彩繪、紮竹、泥塑等技藝。
資料來源/
新北文化局、藝術家張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