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生活書香化」理念,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二年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透過組織推廣全球讀書風氣,將生活書香化視為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圖為大師出席在佛光山金光明寺舉辦的「全民閱讀博覽會」。
圖/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提供
談讀書
圖/妙熙
文/星雲大師
做人要從讀書開始。書讀得好,人才做得好;不讀書,雖然會做人,但是不夠完美。所謂「人不學不知義」,不讀書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所以人人要讀書,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必定有所為。讀書要讀什麼?有四點:
第一、讀做一個人:當一個人被批評為「不像人」的時候,可以說是名譽掃地了。英國散文家斯蒂爾說:「讀書之於心靈,猶如體育之於身體。體育保持、加強、增進著健康;讀書則煥發、培養和堅定著德行。」讀書能昇華人格、堅定道德,所以一個人要懂得讀書。倘若一個人不懂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不懂得禮義廉恥,人道都不全,更何況是要成聖成賢呢?因此,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像個人。
第二、讀明一點理:一個人會說話、會做事,但不一定能明理。理是規矩、理則、原則,不是你有錢,就可以恣意妄為,不是你有勢力,就可以任性而為的;理是平等的、共尊的,社會況且講「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何況因果的理則是不變的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世間上最公平的裁決。所以我們要明理,明理比能力重要,比勤勞重要,比一切事都還重要。
第三、讀悟一點緣: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因緣組織、聚集而成,即使再好的種子種在田裡,也要有風、雨的滋潤,土壤、肥料的涵養,才能開花結果。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所以佛教常鼓勵人要廣結善緣,一個微笑、一句讚美、一點關懷、一些祝福,都可以建立彼此的緣分,維護已經建立的關係。所謂「緣聚則成,緣滅則散」,當珍惜現前有的因緣。
第四、讀懂一顆心:人心是無常的、會變動的,唯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只想明白別人在想什麼,也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拿捏好做人處世、應對進退的分寸,不致因為誤會而壞了好事。人的快樂與否,常在心的一念之間,因此要成就一個自處又能處眾的人生,要了解自己的這一顆心。
社會要有秩序,公眾相處要能和諧,人人應做書香人士,家家要做書香人家,成就一個書香社會、書香世界,所以談讀書有四點:
第一、讀做一個人。
第二、讀明一點理。
第三、讀悟一點緣。
第四、讀懂一顆心。
──摘自《星雲法語》第八冊 p.167
讀書能學習做人
讀書,最主要是學做人處事,例如明白古訓的孝悌禮義精神,落實在生活中,就能使家庭幸福、朋友和睦、社會和諧。如果一個人拿了博士學位,卻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不算是會讀書。真正會讀書的人,是能讀熟「人事」,讀懂「生命」,讀通「生活」。
讀書能放眼天下
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知識,擴展精神、心靈的能量,讓我們成為一個放眼天下的人。一個人能立足當下,放眼天下,就能看到國家民族的未來,看到世界人間的苦難,看到芸芸眾生的需要。
讀書能知古鑑今
文字的出現,記錄了文明及聖賢的智慧,讓人類知古鑑今,展望未來。如佛教經典的成立,是佛弟子將佛陀的教法透過文字記錄,集成三藏十二部,讓佛法得以流傳,讓眾生對未來有了希望,有了解脫的方向。透過讀書,我們能知道過去、探索未來。
讀書能慈悲喜捨
慈悲喜捨,是佛教的「四無量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每一個修行人對世間眾生應有的態度。喜捨,更是佛子最基本的道德修養。閱讀佛教典籍及古德的教示,可以讓我們學習慈悲喜捨,進而降伏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