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銀行 剩食饗宴 你吃不完?我兜著走!

文/林亭儀、楊明珠、張茗喧 |2016.05.22
3282觀看次
字級
2015米蘭世博,義大利食物銀行擔起世博剩食的回收工作,將安全的剩食分給需要的人。圖/鄭傑憶
日本食品企業講求新鮮,上架日距離製造日期若超過1/3,即使尚未過期也會全部丟棄。圖為日本超市中陳列豐富的蔬果食品。圖/楊明珠
2012年10月,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前任理事長劉宜民(右)與全球食物銀行總裁克雷恩(Jeffrey D.Klein)(左)簽約結盟,台灣成為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第24個會員國。 圖/郭日曉
高雄市皇母默善慈心會的義工,定時定點開著愛心餐車發放熱食給街友。圖/梁雅雯
台中首創的實體食物銀行以便利商店型態經營,希望福利在地、人性化,更貼近弱勢需求。 圖/陳靜萍

文與圖/林亭儀、楊明珠、張茗喧

德國

用網路搶救剩食

和許多富裕國家一樣,德國也面臨嚴峻的剩食問題。根據斯圖加特傳媒學院(Hochschule der Medien)所製作的線上多媒體報導:「過剩」,德國每天烘培出爐的麵包是需求量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五,部分麵包店有高達兩成麵包被丟到垃圾桶。

拋棄型社會 年丟九千萬噸

大型連鎖超市只收購直徑介於三點五至四點五公分的馬鈴薯,許多農夫只能把賣不掉的馬鈴薯處理掉。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因飢荒問題備受困擾,且農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三分之一,拋棄型社會(Wegwerfgesellschaft)的型態引發許多反思。

德國聯邦政府宣布,二○二○年前要將剩食減半,政府推出「丟掉太可惜」(Zu gut für die Tonne)的活動,從消費者著眼設法改善剩食問題。但仍沒有針對食品業及商家的具體政治措施。

德國紀錄片導演杜恩(Valentin Thurn)分別在二○一一年及二○一五年推出兩部影片:《嘗嘗剩食》(Taste the Waste)及《十億人-眾人如何能飽足?》(10 Milliarden - Wie werden wir alle satt?),探討食品過剩的問題。

「嘗嘗剩食」檢視剩食的嚴峻問題,消費者想吃什麼無從預測,超過半數的食物還沒經過消費者就被處理掉,歐盟每年丟棄九千萬噸食物,只要三百萬噸的麵包便足以供應整個西班牙;而歐洲家庭每年丟棄價值一千億歐元(約新台幣三萬六千二百七十億元)的糧食。

剩食救星! 線上食物平台

二○五○年,地球人口將達八十億人,要如何餵飽這麼多人是《十億人-眾人如何能飽足?》所要探討的議題,導演杜恩遊走各國,試圖找尋答案。他的結論是,現今的食品產業,非常依賴十分脆弱的全球市場,且全世界各地的小農受食品產業壓迫,而《產地的滋味》(Taste of Heimat)線上平台也隨著這部電影上線,倡導購買在地農產品的重要性。

從Foodsharing.de線上食物分享平台及其社群網站上可以發現德國民眾對剩食問題的重視。網路社群媒體在避免食物浪費上扮演重要角色,民眾善用社群網絡,在各大城市有近百個臉書社團或專頁分享食物,且有許多「食物救星」。不管是多出來的,還是已經烹煮過後的食物都有人分享及索取。

首都柏林街頭自助冰箱有效避免食品浪費,甚至連西班牙也都效仿設立。但柏林當局認為自助冰箱應歸類為食品事業,必須遵守嚴苛的歐盟規範,以保障民眾健康,這讓自助冰箱的分享劃下句點。為了避免食物繼續被浪費,食物分享平台正廣邀民眾集體請願,已經有超過兩萬人響應。

剩食問題必須透過民間和業界共同努力,連鎖超市的營利和食品浪費間的衝突一直是個難解的問題,不過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全球第一家剩食超市已在丹麥開幕。

日本 廢食娃娃宣導食物救援

在日本,廢棄食品一年約一千八百噸,其中因賞味期限過期或沒賣出的「食物耗損」約五百萬至八百萬噸,大約是全世界糧食援助量的兩倍。

在乎新鮮 寧可浪費

來自食品企業的食品,被丟棄的原因,除了不符規格、退貨、賣剩、吃剩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是日本食品業界中不成文的「三分之一規則」。

因應消費者的要求,食品業將製造日期到「賞味期限」的時間分為三等分。從工廠製造到交貨給零售店是最初的三分之一,而上架時間如果過了三分之二,零售店就會將商品下架、廢棄。

對於這種導致大量食物遭廢棄的商業習慣,流通業界希望有所調整。有關可以久放的飲品,或是賞味期限在一百八十天以上的果子類(餅乾糖果),日本農林水產省自二○一四年度起開始勸零售店放寬三分之一交貨期限的規定。

另外,企業也開始推廣減少「食物耗損(loss)」。早期日本食品須標示製造年月日,一九九五年以後,改為「賞味期限」或「消費期限」。「賞味期限」用於劣化程度較慢的食品,即使賞味期限過了,品質仍算好,以目測或嗅覺可以判斷;「消費期限」則用於品質劣化速度較快的食品。

日本有些餐廳,在客人吃不完,要求打包時,會予以拒絕。原因是擔心打包回去的食物若出問題,會影響餐廳聲譽。有一次,台灣到東京辦鰻魚宣傳活動,做出「全世界最大鰻魚便當」,但活動結束,辦活動的日方人員紛紛將鰻魚丟進垃圾袋,相較於食品浪費,他們更擔心食品鮮度、衛生上出現問題。

另外,店家將握壽司擺上迴轉帶,十五分鐘內沒被客人取走就丟進垃圾桶。雖然有的店家會等客人點餐後才現做避免浪費;但有的店家說,讓握壽司迴轉是避免客人長期待在店內,這樣營業額較高;也有店家認為,把壽司丟進垃圾桶算是一種表演,讓客人知道店內貨色都很新鮮。

廢食娃娃 宣導救食運動

日本去年十一月成立全國食物銀行推進協議會,共十二個團體參加,逾四十個食物銀行運作,無償地對社福團體、生活困苦者提供食物,如此一來,也可減少食品耗損量。

東京都環境局請廣告公司博報堂設計卡通圖案宣導「食物救援」,還替其製作影片與歌曲。歌詞中描寫廢棄食物的心情:「帶我走!帶我走!我想被道聲謝謝款待。帶我走!帶我走!我這條命就靠你的手。今日是美食,明日成廚餘,心變得太快……請帶我回你家,我想進你口中」。

這個廢食娃娃也成為「拯救食物」(Food Rescue)實體運動的一環。店家除了對快到期的商品實施降價折扣,也會在這些食品貼上眼眶泛淚哀求的廢食娃娃卡通圖案,有的還會再配上「請帶我走」、「在丟棄我之前,請買我」等標語。

在拯救食物運動風潮下,東京鄰縣神奈川縣的橫濱市正推廣「吃光光的合作店」活動,店家只要能做到下列的項目之一便算合作成功。包括:實施小碗供食、可讓客人將吃剩的菜打包拿回、張貼海報推廣或呼籲顧客減少食物吃剩的數量等。

參與活動的業者說,這可以減少垃圾量與食材的耗損;女顧客則說,可少量點菜很好,算是業者和顧客雙贏。

台灣 石頭湯計畫對抗飢餓

近年吃到飽熱潮延燒台灣美食界,民眾為了吃回本,一盤接著一盤拿,不少食物最後碰都沒碰就進了垃圾桶。根據環保署二○一一年統計,台灣一年丟棄近二百七十五萬公噸食物,足足可讓二十六萬戶中、低收入戶吃上二十年。

食物銀行 串起愛心鍊

為了不讓垃圾桶成為食物唯一出路,「食物銀行」概念逐漸成型,社福團體開始募集食物,烹煮成熟食或食物包,分送給有需要的弱勢族群。

二○一一年成立的「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是台灣目前唯一通過全球食物銀行(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認證的會員組織。秉持「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的初衷,堅持不以金錢購買食物,向業者募集即期、生鮮食品等,呼籲大眾一同減少資源浪費。

如果一般社福團體是「便利商店」,那全民食物銀行正是扮演「大盤商」角色,全台社福機構都能向他們提出申請。評估通過後,將會定期訪查並視需求分配募得的食物,至今全台已有約三百四十個配合的社福機構。

為了搶救每一口食物,全民食物銀行不只收麥片、餅乾等易保存食品,就連生鮮食品也來者不拒。光是二○一五年,全民食物銀行就拯救近一百六十三萬噸,價值超過新台幣四千七百萬元的食物,更幫助超過十二萬人次。

捐贈食物既能減少浪費,又能幫助弱勢,似乎有利無弊,但實際上不只全民食物銀行,就連在台灣已成立五年的安德烈食物銀行都坦言,幾乎每個月都會面臨「斷糧」危機。

「對廠商而言,捐贈食物有潛在風險」安得烈食物銀行發展主任蔣慶章說,不少業者雖認同銷毀過期食品相當浪費,但更令他們擔憂的是,萬一民眾吃了捐贈的食物拉肚子或遇上食安問題,回頭要求賠償、究責,不僅一番善意變成惡意,還可能波及多年經營的商譽。

石頭湯計畫 街道飄香

除了食物銀行,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石頭湯」,如今也在五名年輕人努力下,飄香台灣。

石頭湯故事,原本訴說三名飢腸轆轆的士兵到一個小村莊,他們嘗試向幾戶人家要食物卻頻頻遭拒,一名士兵急中生智,宣布要煮一鍋豐美的「石頭湯」;好奇的村民為了看看石頭湯究竟是什麼滋味,紛紛分享家中食物,讓一鍋石頭真的煮成了美味湯。

二○一四年七月,五名年輕人共同創辦了「石頭湯」計畫,他們邀請社會大眾將冰箱裡多餘的食材捐出,集結後再由義工烹煮成溫暖的粥、湯品等料理發給街友享用。

「我們向外宣傳石頭湯計畫,才發現有很多和我們想法一樣的人」石頭湯共同創辦人李柏毅表示,他們第一次向外募集食物,不僅意外募得比預期多出一倍的量,更有不少社工、營養師主動協助指導,才讓石頭湯一次接一次辦下去。

短短一年半,已有超過二千名街友因石頭湯計畫受惠,還曾兩度舉辦「無家者人權尾牙」,不僅解決現代人冰箱食材無處去的窘境,更讓人與人的距離因一碗粥、一道菜而更加靠近。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六年四月號

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