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易受「創傷」影響,建議每天禪坐二十分鐘或運動、聽音樂,都可補充自我能量,讓自己感到放鬆。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常聽說女生比男生容易「情緒化」,果真如此嗎?根據《今日心理學》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比率,較男性多出百分之四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表示,無論醫師對女性的症狀判斷,是否存有偏見,一旦出現情緒障礙問題,都應積極就醫治療。
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易受「創傷」影響,半數女性在一生中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創傷。而創傷正是許多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機率也多出兩倍,相較於男性的百分之四,約有百分之十的女性,在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其次的影響因素為「壓力」,研究證實,女性在家務和照顧孩子的付出,超過合理的質量,即使擁有全職工作,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肯定。而每一種挑戰都有壓力,且會催毀女性因應壓力的技巧,以及自我價值感。加上女性懷孕,生育和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會影響心理健康,高達四成女性,會受「產後憂鬱」所苦。
研究也指出,醫生隱藏的偏見,讓他們傾向於將女性的症狀視為「情緒化」,但在處理男性的症狀時,卻比較嚴肅。如當女性抱怨長期疼痛時,醫生可能認為她是「憂鬱」;而男性就會被轉介給物理治療師或疼痛門診。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女性在就醫過程較易陳述自己的情緒困擾,而男性則比較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反而比較會描述身體症狀的不適,因而造成女性比男性更易診斷為憂鬱症的原因。「生理因素」也會影響女性情緒,尤其在經歷懷孕、生理期、更年期等情緒波動較大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情緒障礙問題,應積極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與其說女性較「情緒化」,不如說女性比男性更擅於「表達自己」。她強調,憂鬱症是所有心理疾病中,最容易回復原來角色功能的疾病,無論醫師對女性的症狀判斷,是否存有男性偏見,都應積極就醫治療。
葉雅馨建議,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專職媽媽,都不要忘記在一天當中,保留給自己十到三十分鐘,做自己感到放鬆的事情。如聽音樂、喝茶、看影片、做體操、跳繩等,運動或禪坐二十分鐘,都可補充自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