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拉美祕魯篇 今日印加子民 迷失大勢洪流裡 下

文與圖/李碧君 |2016.05.10
1814觀看次
字級
蘆葦船,昔日是浮島的日常交通工具,但現今則只為遊客到訪而設,須另外收費。圖/李碧君
販賣紀念品的小女孩,穿著一身傳統打扮,以生硬英語努力推銷。圖/李碧君
蘆葦浮島悉心建造的拱門,穿過時差點撞破拱門門楣的大小吊飾。圖/李碧君

文與圖/李碧君

歡迎來到祕魯

在祕魯的每天早晨,旅舍老闆娘總張羅好麵包、水果、火腿和雞蛋,還有咖啡、牛奶、果汁,我們就這樣坐在屋頂天台,環看三面雪山,在暖暖陽光下享受豐富早餐。這裡是祕魯的南部白色之城阿雷基帕,四季如春,氣氛恬靜悠閒,旅客最愛流連的小城。阿雷基帕有著林立的短期學校,課程總類應有盡有,專為旅客而開設,從教西班牙語、烹飪祕魯菜至舞蹈巴恰達(Bachata)等,收費低廉。在小城短留十天,學習西班牙語,順道好好休息。

趁某天天氣明媚,陽光普照,參觀城內著名景點聖凱瑟琳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ta Catalina)。進入修道院前,在對面馬路拍攝修道院全貌時,彼端有位白恤衫深咖啡色西褲老爺爺,向我指手畫腳,示意要我走到下一個街角,然後擺出拍攝手勢。原來,他在指導我的拍攝角度。此刻,相比冷冰冰的修道院,老爺爺的和煦面龐更值得記錄。我舉起相機,透過小視窗,企圖拍下老爺爺身影。怎料他揚起手,左右張望,跑過馬路,摟著我的肩膀,然後要我挽著他的手臂,請朋友替我們合照。就這樣,在修道院前意外的小插曲,讓我更愛這個國家,那樸實、真誠的人與人的溫度。分別前,他以流利英語,清楚解釋修道院入口方向,再送上一句「歡迎來到祕魯」,揮手目送我們離開。我們不禁莞爾,祕魯在推廣旅遊方面,可真花了不少心思。

如果時間有限,在拉丁美洲只能選一國旅遊,朋友問我們,會推薦哪國?也許,祕魯是個好選擇。自然風光到歷史人文等,從各方面綜合比較,祕魯統統不缺,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國家,這裡消費便宜得多,而且質素不俗,旅遊配套相對完備,對外地人亦相當友善。

由昔日傳統變成今日落伍

除了西班牙語,好些外國人特意前來祕魯,學習克丘亞語(Quechua)。克丘亞語是昔日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我最初以為當地人私下交流講克丘亞語,工作才用西班牙語。但事實不然,而我真的太天真無知了。我的西班牙語老師是語言系學生,對此特別感觸「其實很多城市人,已經不會說克丘亞語了。他們覺得只有鄉村沒文化的人,才會講落伍的克丘亞語。在城市工作只會用西班牙語,為了前途,他們早已摒棄先祖語言。我是因為修讀語言學,才會學習克丘亞語。」沒有用途,所以漸被淘汰,這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學說,在語言演化上似乎也說得通。然而,今天的印加文化,留下的彷彿只為滿足他人好奇,變成一個個販賣符號。

記得剛抵達祕魯機場,旅遊局的大海報先入眼瞼,是個看似印加裝扮的老爺爺大頭特寫。他頭戴色彩繽紛的羽毛,瘦削臉龐畫了印加唇膏色條線,瞇著雙眼嘟起雙唇,吹散手掌上不知名的玫紅花瓣。伴隨花瓣的朱紅粉末,似乎穿透畫面,吹進我的眼睛,教我眼球發癢。我搓揉雙目企圖看清楚,這,真是祕魯嗎。

在觀光產業的發展下或許是吧,一個符合祕魯經濟開發、吸引觀光的觀看視角,等著我的追尋與反思。

浮島上的整齊魚乾

碼頭旁的空地停滿旅遊小巴,司機示意我們下車。我跟隨其他遊客,零零散散前往碼頭,登上接駁船。引擎隆隆作聲,指示船隻緩緩剪開湖面,十五分鐘後到達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上的蘆葦浮島(Islas de los Uros)。登陸浮島,婦女早穿好傳統衣裳,鮮淺粉紅外套和青草色荷邊摺層長裙,圓帽下的孖辮,末端分別繫上澄黃絨球。她們一字排開,唱歌拍手歡迎我們。男人則邀請我們坐下,攤開殘破大地圖,以流利但語調呆板的英語,娓娓介紹浮島:「很久很久以前,原住民為逃離戰火,跑到的的喀喀湖為家。他們以湖內蘆葦為材料,搭建一座座水上浮島……」

介紹語剛落,婦女立即拉我們進小房間,從箱子掏出有點霉味的傳統衣裳,猛往我們身上套,替大家拍照。蘆葦船同時準備就緒,兩位婦女在船上唱歌助興,其餘則留在島上,擺好販賣紀念品的攤檔。一切的布置都為了觀光,希望旅客光顧,並掏錢買紀念品。

但對我來說,觀乎整個浮島最教我感興趣的,是一條一條攤在陽光下,曝晒的整齊魚乾。「湖泊漁獲豐富,我們會拿到一部分在岸上販賣,其餘則晒成魚乾作為貯糧。我們一星期才上岸一次,採購食物用品,所以需要這些貯糧,以備不時之需。」抱著小孩的年輕媽媽,本打算跟我推銷紀念品,我卻不識趣問她不起眼的魚乾,但唯有這段沒有排練過的對白,才是有血有肉的浮島生活。

印加婦女唇膏的講稿

離開阿雷基帕北行不遠的距離,來到被稱做世界中心的庫斯科(Cuzco),這個古印加遺址的所在地。「來,大家圍一個大圈,手牽手,低下頭閉上眼睛,好好感受我們印加先祖的神靈,大地之母(Pachamama)。」我們這團一行三十多人,站在庫斯科(Cuzco)印加遺址圓形梯田的中央。我乖乖聽話,低頭不語,左右各牽著兩位陌生人的手,陪伴其他導賞團的講解和遊客的歡笑叫囂。這時我們的導遊再次開口:「好吧,我們張開眼睛,一起讚頌大地之母吧!請你們高舉互牽的雙手,現在我們會喊三次Pachamama。Pachamama!Pachamama!Pachamama!」望著團友投入叫喊,為免顯得格格不入,我跟著一起高喊大地之母。

帶領大家感受大地之母後,旅遊小巴再度啟程,並在半個鐘頭車程處停下,一方面讓大家稍作休息,同時也讓我們大家參觀紡織工廠。房子裡面放滿各式各樣的紡織紀念品,三位頂著豔紅翹邊帽的婦女,笑盈盈請我們坐好,準備介紹祕魯扎染及紡織工序。站在中間的婦女負責解釋,她英語朗朗上口,樣子清秀反應機靈,說話幽默風趣:「看,這是仙人掌提煉的粉末,現在我加點水,你猜會變成什麼顏色?」她以食指攪拌以水混和的粉末,然後塗抹嘴唇:「是紅色。唇膏出現前,我們印加婦女會以此方法,裝扮一番。」血紅嘴唇在微笑,接受大家鼓掌。

幾天後,我們在城市附近小村落逛逛,街頭巷尾不乏紀念品商店。隨便走進一家,年輕小女孩招待我們,她嚷著要我們坐下,基於禮貌,我們不好拒絕。她站在小講台,深深吸一口氣,開始以生澀的英語,介紹傳統扎染。她的眼神看來有點迷茫,以生硬講解壓下舞台上不知所措的神情,整個畫面,總覺得似曾相識,卻又感到奇怪。直至她伸出食指頭往嘴唇一抹:「看,這就是我們印加婦女的唇膏。」這一刻恍若電擊,啊!謎底揭開,原來在所有紀念品商店,解說著仙人掌如何製成唇膏,都是一式一樣的講稿。

看著小女孩水靈靈但失焦的眼神,似乎是今天印加後裔的寫照。當印加文化成了販賣的商品後,真正的庶民生活早已不復存在。我不禁感慨,大勢洪流裡,印加子民應何去何從?一個沒有答案的大哉問隱隱地扎在心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