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常州陳四,畜黑白二鵝,兩巢相並,各哺數雛。一日,黑者死,眾雛失怙悲鳴。白者每晨至其窠,呼雛與己雛同啄。晚必先領歸巢,始引己雛入宿。人皆見而義之。──《虞初新志》
這則「鄰居」的護生畫,描述的是兩家鵝鄰居的故事。
這比鄰而居的兩隻鵝,住在江蘇省南部的常州。常州,是江南文化古城,歷史上稱此地為「龍城」,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太湖平原西北部,京杭大運河流經此地。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將第四子季札封於延陵邑,此處地名幾次變更,有毗陵、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即是「常州」這一名稱的由來。
話說這一對鵝鄰居,是居在常州的陳四所飼養。這兩隻鵝,一隻黑,一隻白,主人為牠們所建的兩個鵝巢並肩比鄰。這黑白兩鵝,各有自己的家庭,各自哺育著幼鵝,兩家通好且相親。
不幸的是,有一天,黑鵝死了,留下幾隻嗷嗷待哺的小鵝。小鵝們失去了母親的庇護,整天鳴叫個不停,聲音悲愴!小鵝年幼,不知死亡為何事,只知母親不見了,惶惶終日,不知所措。
隔鄰的白鵝媽媽非常同情黑鵝寶寶,每天早上主人陳四拿飼料餵養牠們時,白鵝媽媽就會到隔鄰去呼叫黑鵝寶寶們過來,與白鵝寶寶一起進食。白鵝媽媽的慈心,正是儒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
鵝寶寶吃飽了,白鵝媽媽想必帶著鄰居孩子一起到處溜達,在後院玩耍,到水塘游水。待晚餐過後,天色暗了,白鵝媽媽會將黑鵝寶寶先領回牠們家中安頓好,再帶領自己的寶寶回家睡覺。
白鵝媽媽體認到自己寶寶需要照顧和呵護,鄰家的黑鵝寶寶也跟自己寶寶一樣,這種同理心,讓牠能慈悲的去愛護黑鵝寶寶,並盡力去照顧牠們。
白鵝媽媽的慈悲義舉,主人家陳四都看在眼裡,全家人都很感動,而這真實故事對聽聞者來說,也是最好的、最慈悲的、愛的故事和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