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只有薄薄十頁的刊物,僅有一位編輯,卻能撐過三十個年頭。創刊於一九八六年的《台灣藝聞》月刊,到現在已經出版三百六十四期了,發行人也兼總編輯的王德成,三十年來從一個四十出頭的中年才幹,堅決地在這個園地裡默默耕耘,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了。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一份只有薄薄十頁的刊物,僅有一位編輯,卻能撐過三十個年頭。
創刊於一九八六年的《台灣藝聞》月刊,到現在已經出版三百六十四期了,發行人也兼總編輯的王德成,三十年來從一個四十出頭的中年才幹,堅決地在這個園地裡默默耕耘,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了。
王德成說:「這五、六十年來,台灣人對藝術這類精緻藝術的接觸依然不足,讓我思考要怎樣讓創作者和普羅大眾有一個接觸的平台,也讓美好的作品與收藏者直接或間接地產生關係。」於是,他就以教育社會大眾來認識藝術和紀錄社會演變的角度,編輯發行這份月刊,而且一做就是三十年。
沉浸在美術教育過了半生的我,從不忘記我也有追求藝術成就的想望,所以對於國內出版的美術期刊也時時關注。學生時代唯一的刊物《美術雜誌》,是我念大一時期的精神食糧,不久因為經營不善停刊了。
接續出版的是《雄獅美術》,幾年之後又有一本新的美術雜誌出刊,那就是《藝術家》月刊。一九九六年,《雄獅美術》停刊了,只有《藝術家》月刊一直存在。相較於其他美術期刊厚厚的一本,短小輕薄的《台灣藝聞》,在當月分的展覽資訊的散布上,是更精簡、直接的。
王德成是一九四四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的孩子,大稻埕從日據時期就是非常繁華的地區,人文薈萃養成許多藝術家。王德成在太平國小、成淵初中畢業後進入北市商讀高中,因為愛好繪畫加入美術社,第二年就被選為社長。這年參加了救國團青年戰鬥訓練營美術隊,結識了許多愛好美術的同伴,更堅定了他走上美術這條路,大學時就讀於文化大學美術系。
後來,王德成進入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服務,除了教學之外他在編輯採訪方面的長才也受到重用,擔任《工業設計雜誌》主編多年。這段期間他教學之外還要在編輯台執筆撰稿,又要聯絡企業買廣告,雜誌還要準時出刊;但是,忙碌歸忙碌,這段時間也是他學習最多的時候。
他說:「能夠天天都認真工作,我認為是老天賜給我的福分,也是人生最該讚美的機遇。所以我每天要開始一天的工作時,必定肅立站好,向周遭四方深深一鞠躬,才坐下來工作。」
懷著誠敬的心,做著服務藝術家、也聯結藝術觀賞者的利他事業,又有提升社會美術教育的胸懷,王德成三十年來默默辛勤的耕耘,讓我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