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菩提達摩軼事 (中)

文與圖/陳牧雨 |2016.04.26
6570觀看次
字級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也有人把「九」說成整數「十」年。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也有人把「九」說成整數「十」年。

據說達摩面壁趺坐時,是有如木頭人般一動也不動的,對達摩祖師而言,這九年是一切空寂、不動的壁觀。但對塵世而言,卻是一次大大轟動且紛擾不斷的面壁過程。

據說達摩祖師放下蒲團,面壁而坐,一開始大家是不甚在意的。然而如此不動的趺坐,隨著時間的過去,漸漸引起人們的議論。就這樣如木頭人般的面壁一年後,便引來許多好奇的人士前來一探究竟,其中,當然也有不少不是看熱鬧,而是慕道而來的修行法師或在家居士。但達摩祖師就這樣兀坐著,任你如何跪拜頂禮或叩詢問題,他就是一直靜默而不予回應。

梁武帝大通二年,也就是魏孝莊帝的永安二年(公元五二八),孝莊皇帝知道了有位印度高僧和南朝梁武帝,因語言不契合而北來自己國境,認為是一件大祥瑞的事情,便急忙下詔傳旨說:

「恭聞法雨西來,折葦渡江,進抵敝邑,幸何如之!國之祥瑞,應尊於朝,謹備香幢,以迎有道……」想把達摩祖師迎到皇宮裡來。

然而達摩祖師依舊面壁而坐,不發一語,以至於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也無法把達摩祖師迎到京城。

達摩祖師的這些事蹟,終於傳到了南朝梁武帝的耳中,梁武帝對自己因不識泰山而誤失法緣一事,深感懊悔有加。後來一度也想派人把達摩祖師迎回南朝,後自覺不可能而作罷!

由於達摩面壁的事蹟廣為流傳,也引起畫家的興趣,因此開始有很多人畫起達摩面壁的圖像,後來「達摩面壁」竟演變成了禪畫或道釋畫的重要題材。

達摩祖師坐到第六年的時候,二祖慧可慕名趕來。結果他接受了達摩衣鉢的傳授,成為中國禪宗承先啟後的二代祖師。

不過,據說二祖獲得傳授衣鉢並不是那麼平順,而是一場令人怵目驚心,且血淋淋的「斷臂求法」過程。不過這個「斷臂求法」有兩種說法:

根據《寶林傳》卷八記載唐法琳所撰〈慧可碑〉的內容,敘述慧可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於是,慧可乃立雪數宵,斷臂表示他的決心,這樣才從達摩處獲得了安心的法門;因此「雪中斷臂」就成為禪宗一個有名故事,而廣泛流傳。

但《唐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卻說:慧可遭賊砍臂,以法禦心,不覺痛苦。用火燒燙傷口,用布裹住斷處,照樣乞食,一切如故,旁人竟然沒有察覺。

不管如何,這說明了慧可「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的求法精神。

當達摩祖師把衣鉢傳與二祖慧可的時候,向慧可提示了這樣的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有人曾把「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做是「五種智慧的花瓣」,花盛開之後,顯示出的自然的五種覺悟成就。

而另一種看法則是,比喻禪宗在中扎根以後,至六祖慧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之後的禪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範圍的。

五家是:一、溈山靈枯和仰山慧寂開創了「溈仰宗」;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了「臨濟宗」;三、雲門文偃開創了「雲門宗」;四、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五、清涼文益開創了「法眼宗」。

「一花」指的是「禪學」,「五葉」說的就是這五家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