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芬取得澳洲瓷器藝術師執照。
圖/林伯驊
徐瑞芬的瓷繪技巧,讓瓷器顯得高雅迷人。圖/林伯驊
【本報嘉義訊】不會說英文的家庭主婦徐瑞芬,二十七年前帶著子女移民紐西蘭,靠著微笑,成為第一位拿到紐西蘭瓷繪教師證照資格的華人,更成為當地瓷藝協會會長,近年來應邀返鄉成為國立嘉義大學「嘉大瓷繪工坊」駐校藝術家,傳承瓷繪文化。
徐瑞芬說,她只會二十六個字母,就與家人移民紐西蘭,她除了照顧孩子,興趣就是收集瓷器,民國九十一年在一場瓷器展認識紐西蘭瓷藝協會總會長Gay Carroll,深深被瓷繪吸引。
「當年只帶二十六個字母就移民。」徐瑞芬笑著說,為了搭飛機遠赴澳洲、美國找資深老師學瓷繪,請小孩事先寫好英文小紙條,讓她交給機場海關人員看,「我熱愛瓷繪,只是去學瓷繪,我英文不好,請不要為難我」。
徐瑞芬說,起初英文不好,又沒繪畫基礎,還是黑頭髮、黃皮膚,外國人想示好都難,但「擁抱化解一切」,她說,逐漸拉近距離,先後被推舉為奧克蘭瓷藝協會會長、紐西蘭瓷藝協會副會長。
台灣奇女子
傳承「咱ㄟ文化」
徐瑞芬作品包括瓷盤、杯子等,全都是手工彩繪,早期是貴族皇室精品,動輒開價數十萬、數百萬元;她反而希望瓷繪作品能日常生活化,她畫人物、畫飼養的狗貓等,甚至畫自己的婆婆畫得栩栩如生,「因為這些都是有感情的」。
徐瑞芬始終心繫台灣,堅持孩子學台語、中文,迄今孩子至少會四種語言,並認為瓷繪是中國清朝流傳迄今,是「咱ㄟ文化」,可惜都流失中斷,「我不要把一身瓷繪好手藝帶進棺材」,但願無私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學習,因此朋友都稱她是「台灣奇女子」。
三年前徐瑞芬返台受邀在故鄉嘉義大學開「瓷繪工坊」,傳承一身技藝,光是畫一隻動物圖案就得花上數日彩繪、多次窯燒,心靈獲得提升。她說,目前學生多為家庭主婦,如果能從他們做起,無形中將家庭打理得更好。
徐瑞芬透露,早期移民很多辛酸故事,有婦人因此罹患憂鬱症或想不開,她靠著接觸瓷繪文化,提升自己身心靈,不會怨聲載道,雖然不會說英文,只會說yes、no或me too,但靠著微笑、樂於分享與助人,贏得友情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