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境中國》
作者:精品購物指南
出版社:龍時代
文/涂光大
「禪」這個字,原為「禪那」(巴利文:bhavana,吠陀梵語:Dhyāna)的簡稱。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成為漢傳佛教中一個重要、且具備獨特理論義涵的用語。
而「參禪」、「禪思」的作法,則主要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目標,認為「佛陀的肉身雖然去世了,但他的法身卻依然與世長存,而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只要在修行時設置佛陀的形象,一心觀想,憶念佛的偉大莊嚴,那麼佛的法身就會永遠與你同在」。
約西元一世紀前後,大乘佛教思想逐漸形成,藝術家意識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能產生並累積許多功德,是最好的修行。在佛像前,觀想佛的莊嚴和佛教教義的深奧玄妙,進而進入禪思的境界,有利於自己的宗教修習實踐。於是各種佛像很快就在社會上流行傳播開來,而參禪與禪思也漸漸成為人們在信仰中探詢佛法精髓外,逃避世事紛擾、找回內心平靜的一種方式。
中國大陸地靈人傑,禪境勝地、佛教名山和古剎四散各處,像是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等四大佛教名山,以及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洛陽龍門石窟、玄奘講經的塔爾寺、一年只展出一次大幅唐卡的哲蚌寺等,不一而足,讓中國大陸成為禪意十足、禪境四布的代表性國度。
《禪境中國》一書,分別以古寺、名山和古都為區分,有系統地整理出中國大陸最具禪味代表的勝地,涵括三十七座經典古寺、四座佛教名山、六大歷史古都,引領讀者造訪隱居山林的歷史古寺、朝拜聖地,讓無論是想要修練心靈或單純尋幽訪勝的人,都能夠按圖索驥。書中提供各處景點的歷史典故、遊點建議與推薦理由等,加上豐富的飲食、住宿、交通等旅遊資訊,對於許多嚮往禪修的人來說、不啻為初階入門的指南。
一般而言,心靈修練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境界: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愈來愈多人在紛繁生活中思考生命意義,「修行」成了都市人的嚮往,這本《禪境中國》陪伴我海闊天空地探尋禪修淨土,真希望自己也能遊歷書中介紹的勝地,藉由佛法、禪修和朝拜,達到內心的平靜,完成自我蛻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