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從佛教觀點談「器官移植」與「器官捐贈」(七)

文/慧開法師 |2016.04.03
1508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死亡是否會讓我們覺得很痛苦?

或問:「我們將來要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幾乎世間所有人——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窮通禍福——心中的深層憂慮與疑懼,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不只是普通的擔心、害怕,甚至於是極度地恐懼。不過,我可以很肯定地跟大家說:我們將來死亡的時候,不一定會很痛苦!也可能很愉悅的喲!那要看個人的身心狀況而定。

舉一個前幾天的新聞為例,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的夫人、吳桂蘭女士於三月三十日凌晨過世。據新光金控表示,老夫人去年七月時,因身體不適住進新光醫院療養,三十日凌晨在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壽九十七歲,這就是一樁沒有痛苦而自然死亦即是善終的實例。

其實,從世界各大宗教的生死觀點來看,死亡的經驗本來就不是「一定很痛苦」,也可以是很愉悅的,情況因人而異,有極大的個別差異。基本上,如果是在老化之後,沒有遭受醫療干預而「自然死」的情況,亡者是不會有痛苦的感覺;如果是精進修持而「發願往生」的情況,往生者能夠正念現前,蒙佛接引,更不會有痛苦的感覺。

從另一方面來看,根據醫學的研究,人體在老化之後自然死亡的過程當中,會分泌一種稱為「腦內啡」(endorphin)的物質,亦稱「安多酚」或「腦內嗎啡」,是一種具有強力止痛作用的腦內物質,具有超越嗎啡五、六倍的止痛作用,可以說是我們體內自己分泌的嗎啡。它是由腦下垂體和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與嗎啡受體(Opioid receptor)結合,而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效果,以及欣快、愉悅的感覺,等同於天然的鎮定兼止痛劑,這是自然生命的奇妙機制。

多數人在死亡時會感到痛苦,是因為對肉體生命的錯誤執著而生起,而痛苦的程度則與個人執著的程度成正比,換言之,執著越深,痛苦越大,執著越淺,痛苦越小,沒有執著,就毫無痛苦。

痛苦主要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肉體上的痛苦,是因為末期絕症、病痛而產生,對現代人而言,最主要是因為不接受自然死,而不斷遭致醫療的嚴重干預;二是心理及精神上的痛苦,是因為不了解生命與死亡的實相,而產生恐懼、孤單、有被世界遺棄的感覺,最主要的是不知道自我的生命將何去何從。

其實,這兩種層次上的痛苦,都是可以預做準備而避免或化解的。如果一個人平日就有「坦然接受自然死」的心理建設,又能在自己老邁之時,有自在「迎接自然死來臨」的心理準備,還能有勇氣拒絕現代醫療的不當干預,就可以避免及化解第一層肉體上的痛苦。如果還能進一步及早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與生死觀,又能對自己未來生命的目標與方向,有很清楚明確的規劃與準備功課,譬如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天國樂園,或是乘願再來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就可以超克第二層心理及精神上的痛苦。

此外,我們在臨命終時的身心狀態,會決定我們死亡時的苦樂與否。《瑜伽師地論》云:「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由此可知,我們在臨終時的善、惡心念,決定了我們的「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

特別是,「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這一段的描述,還透露了一項重要的訊息,亦即死亡並非一定就是苦惱、恐怖的,也可以是很安樂、愉悅的經驗。這段經文可以釐清與化解一般人面對死亡的莫名恐懼與成見,近幾十年來,有許多關於瀕死經驗的記載與研究可以作為旁證。死亡經驗的安樂或苦惱,其關鍵在於有情個體臨終之際,其心念的善惡差別,所以我們必須用心地深入了解生死的玄機,才能從容無懼地面對及因應死亡的來臨。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