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的最新趨勢是高等教育交流。這不同於過去,從前出國唸書的青年學子,於大學畢業後到國外讀研究所。如今多是高中畢業後到國外讀大學。
近年港、澳及歐美大學來台搶頂尖學生。國內面對青年學生的「人才外流」,也積極向海外招生。台大、台科大等六校計畫在例行的海外聯招前,先辦理海外推薦,提早到東南亞招生。
這種高教交流的新趨勢,主因之一是少子化。各地大學的生源減少,不得不向外招生。而全球化需要更多國際人才,如能從大學開始培養外國青年,既可為己所用,也能增加各國校友,對自己國家有親近感、向心力,有益國際參與。後者,台灣尤其需要。
到外國讀大學,最需要的是外語能力。比起大學畢業生多學了四年外語,高中生較為吃力。目前到港澳讀大學雖是英語教學,畢竟在日常生活可用中文,壓力較小。但港澳同文同種,難謂國際化,到非中文語系國家讀書,才是真正進入地球村。
台中一中語文資優班學生徐瑞伯今年學測六十九級分,但沒有申請國內大學,而是放眼國際,報考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獲得錄取;含學費、生活費、保險、機票補助在內,獲得四年近一千萬元台幣的獎學金。
徐瑞伯讀的是語文資優班,外語能力很好,是能錄取的主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優渥獎學金,使家長沒有經濟壓力。台灣的高中生能否皆有如此「幸運」,外語能力絕對是必備條件。
據英國社科院《生為國際人》(Born Global)的研究,不會一門外語可能阻礙在企業內晉升。瑞銀倫敦分行也表示,在跨國企業中,只會一種語言的人,「玻璃天花板」(無形的限制與障礙)正在形成。
不過,歐洲的大學為了吸引國際學生,掀起英語授課熱潮,教師和學生的痛苦卻愈來愈明顯。學生抱怨教授的英語不夠流利,教授抱怨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學生無法適應全英語環境。
阿布達比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紐約大學分校是否有此問題,值得觀察。但全球化不等於英語化,到非英語系國家留學,可以學會當地語言,讓自己具有第二外語專長,也會是未來職場發展的優勢之一。
台大到東南亞招生,主要對象是僑生。東南亞華僑人口是台灣兩倍,對台灣有高度向心力。到東南亞招生可減緩少子化招生壓力;也能替台商培養人才,拓展海外市場。台大校長表示,許多台商說:「台大終於做對了事情」。除了僑生,若能招收更多非中文語系的外國學生,才能多元化,進而國際化。
波灣國家為了擺脫對石油經濟的依賴,爭取國際名校設立分校,發展知識經濟。阿布達比的紐約大學錄取者程度高,通常也能進入牛津、耶魯等名校。除了紐約大學,還有巴黎索邦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前往阿布達比設分校。
由於中國崛起,世界掀起中文學習熱。歐美及亞洲許多國家開設中文課程,把中文列為必修的第二外語,甚至從小學開始學中文。台大等國內頂尖大學除了向外招生,也應設法走出去,到外國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