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文人──當代書畫及篆刻創作家程代勒
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第一次認識程代勒作品是在豐藝館,地下室的空間寬廣,常展名家作品,那天一走進,有一個工務大哥型的人過來,熱心導覽,解說藝術家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語氣中盡是讚歎佩服,不由說他很幸福,可以常常接觸藝術品,另外一位小姐告知,才知道剛剛親自導覽的就是建設公司老闆,收藏了程代勒一百多幅作品。程代勒的創作語彙新穎多樣,又有傳統書畫的美感,豔而不厭,多而不雜,書法、彩墨和篆刻交互運用,題材緊扣台灣的自然風光、都市風貌、原住民圖騰以及政治社會議題,不斷翻新的形式和深刻內涵,不像是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
第二次是在「卷卷風情──程代勒水墨創作個展」開幕典禮上,程代勒說:「我辦個展最開心的就是好朋友可以聚在一起喝酒,吃飯。」他神情輕鬆,一派悠閒,不像師大美術系系主任,倒像隱居山林的奇人異士。
後來,相約在程代勒滿滿書牆的工作室採訪,回顧創作歷程,他提及法國藝術家畢費,十九歲就成名的藝術金童(席德進也受到畢費的影響),卻因太受藝術市場歡迎,侷限在早期風格,名聲日漸下滑,在七十一歲自殺。程代勒選擇的是另一條路,以師大美術系國畫第一名畢業,於研究所畢業後,馬上有畫廊簽約,他隔年卻交出完全不同的作品,畫廊氣急敗壞解約,他從此卻保持了創作自由。
「什麼是新文人畫?」程代勒近年常以作品回應這個問題。
傳統文人畫是深具文化涵養的士大夫水墨,到了二十世紀,亞洲在西方的狂潮中顛簸迎向現代社會,科舉考試廢除,守舊的文人畫衰微,水墨畫家為了救亡圖存,引進西方思潮結合東方文化,嘗試「中西合璧」。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時代,已不需用民族主義的框架思考,與擅長書法但繪畫基礎薄弱的傳統文人相比,受過中西技法訓練的水墨創作者,有更大空間可以發展。
談到未來的創作理想,他說:「就是輕鬆,保持愉快,我想畫畫就畫畫,不想畫了就寫字,不想寫字了,就刻印章或是看書,總之,不會勉強自己。」
對年輕藝術家的建議,他說:「寫作,多旅行,維持愛好,以前的人落款是某某人『寫』,意思就是用畫畫寫日記,有感而發,現在是關在畫室內,硬擠出來,強說愁,自己也不感動。畫畫要畫自己高興,比較重要。」
元代畫家黃公望曾說:「不讀萬卷書,不知道理之淵博;不行萬里路,不知天地之廣大。彼繪事家,特見井底之天耳。」深感畫如其人,畫家的胸襟遼闊,作品才能豐富,開拓觀者不一樣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