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病理學家華倫和醫師馬歇爾榮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這個殊榮對他們而言顯然遲到了,因為早在二十三年前他們就發現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是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可是這與當時一般的認知「緊張壓力係潰瘍主因」差太大,而被視為荒誕不經,但他們對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並且不惜以身試菌,希望有一天能扭轉世人根深柢固的觀念,改善治療效果、減少醫療浪費。
人生有幾個二十三年呢?他們卻能執著信念持之以恆,這種做學問的精神應是莘莘學子最該效法的。
看到醫學獎得主背後的努力,回頭看國內每年都盛大舉辦的中小學科學展覽,早期我們都認真尋覓對研究有興趣的夥伴,當研究有點眉目或得獎受肯定時,真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了。可是這幾年科學展覽研究的樂趣漸被染上「功利」色彩,家長認為少則一年、多則兩三年的研究太浪費時間了,深怕影響學業成績,不顧孩子的興趣而打退堂鼓,還有家長更坦白,先問明有什麼好處?(可以免試升學嗎?升學時可以加分嗎?)沒有的話一切免談;還有學校為了交差,竟然花錢外包製作,根本不是師生研究的心血,比賽時學生背資料,照樣參加口試,這樣即使得獎又有啥意思?學生從中得到了什麼?無形中是不是給了學生最壞的示範?
感慨之餘,最想寄語:做學問可要扎根、下工夫,絕不可能操短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