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需要到家服務的獨居老人案子增多,苦於照顧服務員的人手有限,照護服務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窮於應付,但我們還是盡力而為,略盡綿薄之力;夥伴們戲稱現階段的付出是為了養老鋪路,期望自己年老時也有人陪侍在側。
主計處預計我國於民國一百零七年邁入高齡化社會,屆時每一百人中就有十四名老人;老年人口增加,首要解決的就是醫療保健、安養照顧、經濟支援等與銀髮族們最切身的問題。有兒孫提供照顧的老人家面對的問題較為單純,眾多孤苦無依的獨居老人,面臨的問題則更為艱困。
雖然現在各縣市社會局結合社區志工,以送餐服務、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及帶領活動等方式來服務貧苦無依的老人家,讓弱勢老人就近獲得社區照顧,但不可諱言的,各種不同層面的老人問題,單單仰賴社服單位只是杯水車薪,老年安養必須從制度面、家庭面及個人生涯規畫做起,才能周全而有效。
據筆者服務老人的經驗來說,什麼才是「老」?活動力衰退、反應力變差、適應力不佳?還是健康不再、工作不再、老友不再?這些的確是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但真正的「老」其實是一種個性的表現、生活的態度和學習的方式。
一個故步自封、對生活不滿意的人在心智上比較早衰;堅持依老方法做事,害怕學習新事物的人也衰退的比較快;情緒起落大、經常焦慮、過度煩憂的人,比一般人容易走下坡;晚睡晚起、暴飲暴食、又不運動的人更容易退化。只要有上述個性上、心態上和生活上的表現,無論出現在那個年齡層,都是一種「老化」,所以真正的「老」,不單指生理機能的退化,更是心理層面健康與否的反射。
又快到重陽佳節,期盼每個人保有年輕心態,遠離未老先衰。
如果行有餘力的話,不妨走入銀髮族群,噓寒問暖一番,相信受益的反倒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