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愛牡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當然牡丹花因為花型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因此被引為富貴昌盛的象徵,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中國人喜愛牡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當然牡丹花因為花型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因此被引為富貴昌盛的象徵,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牡丹和芍藥的花型、葉片非常相似,唐代以前,「芍藥」和「牡丹」都稱為芍藥。一直到唐代,才把木本的芍藥改稱牡丹,草本芍藥,則依舊沿用舊名。
簡單的說,牡丹是木本植物;芍藥是草本植物。所以,牡丹又被稱為「木芍藥」。在英文裡,牡丹和芍藥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律稱為Peony;牡丹大概在四、五月開花,芍藥則開在牡丹花期之後。
牡丹栽培的歷史較芍藥晚,大約在漢代才開始栽種,但經過多年培育,至唐朝開始盛行,並且培育出許多品種及花色,因此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花王。唐代宮廷侍女,皆以頭戴牡丹為美。
唐代雖以長安為首都,然而牡丹卻以洛陽最為有名。其原由,《鏡花緣》裡曾記載這樣的傳說:據說,有一次,武則天因酒醉在冬天下詔令百花全部開放,沒想到「時至眾花多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將所有牡丹貶至洛陽,因此洛陽才成為牡丹之都,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
唐朝人喜歡牡丹,我們也可以從唐朝大量的描寫牡丹的詩詞中得到佐證。
唐徐凝曾詠〈牡丹詩〉:「何人不愛牡丹花,占盡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女嬌萬態破朝霞。」
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更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將洛陽牡丹比喻為國中最漂亮的女子;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更為牡丹花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也由於大家喜歡牡丹,造成競相培育稀奇名貴的品種,富豪人家並藉以鬥豔鬥富,因此也有人對牡丹花造成的豪奢風氣提出批判:
白居易〈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一叢深色牡丹花,抵得上十戶人家一年的賦稅。這奢華是有點過分而不免讓人嘆息了!
另外李白詠牡丹花的〈清平調〉三首,也是赫赫有名並被傳誦不已的名作: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不過,李白之所以寫這三首詩的緣由,根據古籍的記載大略是如此:
當時有人進貢紅、紫、淺紅、通白四種牡丹,皇上將她們移植到興慶池東沉香亭前。並邀楊貴妃一起前來賞花,同時也招來梨園弟子及當時最擅長唱歌的李龜年進宮助興。
當李龜年開始要唱歌時,皇上突然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焉?」並命令李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李白當時雖宿醉未完全清醒,卻欣然承詔,援筆賦詩。
詩成,皇上命梨園弟子奏絲竹,李龜年唱詩。楊貴妃則持頗黎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詞。
這原本美事一樁,不過據說,後來高力士向楊貴妃進讒言,說歌詞中提到身材輕瘦的趙飛燕,其實是在暗諷貴妃的肥胖,以致後來幾次皇上想升李白的官位,都被楊貴妃給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