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網路
恐怖分子賓拉登被美軍擊斃四年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去年公布「賓拉登的書架」解密文件,讓人們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讀什麼書。
紐約時報報導,賓拉登閱讀的書,從有關歷史和時事的理性著作,到臭名昭著的反猶人士撰寫的瘋狂陰謀論。這些書在他的住所發現。
賓拉登書架 看到陰謀家
「賓拉登的書架」包括國際事務方面,也有他「陰謀家的一面」,如《光明會的血統》,讓人想起《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另一本名著《天使與魔鬼》,這本書的主軸是光明會這個古老神秘組織。
賓拉登年輕時,就讀沙烏地阿拉伯的西式精英中學是嚴肅認真的學生。紐約時報稱,書單顯示他重當學生,但學的是「針對美國帝國主義的恐怖主義」。
俄國十九世紀哲學家、革命家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的讀物。」紐約時報也許是以此看待「賓拉登的書架」。
梅克爾博士 愛讀居禮傳
以二分法來思考壞人讀什麼書(居然有愛讀書的壞人),那麼好人,如德國總理梅克爾讀什麼?她幼年時最愛讀《居禮傳》。居禮夫人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現「鐳」元素,對科學貢獻極大。
梅克爾是量子化學博士,丈夫是量子化學教授。這個背景與居禮夫人類似。居禮夫人與丈夫在一九○三年共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一一年她再獲諾貝爾化學獎。《居禮傳》是居禮夫妻的傳記,敘述他倆對科學的熱衷與付出。
歐巴馬逛書店的新聞不少。二○一四年十一月底,他和兩個女兒去華盛頓一家書店買了十七本書,包括《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愛做夢的棕色女孩》。
歐巴馬夏季書單 讀小說
歐巴馬總在讀《野心時代》這種嚴肅的書嗎?未必。白宮去年八月公布「歐巴馬夏季書單」,他度假時帶了六本書。華盛頓郵報稱「可謂精選」,以小說為主,或許想擺脫當總統的壓力。
六本書共兩千七百二十五頁,一般人每分鐘可讀三百字,每小時一萬八千字。華郵指出,歐巴馬原是耶魯大學法學教授,估計一小時兩萬字。即便如此,「這次假期除了睡覺和吃飯,大概都在讀書吧!」
人們以為是用眼睛閱讀,其實是用大腦。以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現代主張真正的閱讀不在背誦,是運用腦中既有知識,接受新資訊後理解、建構意義的過程。
大量閱讀不表示會增加知識。英國十七世紀哲學家培根說:「有的書只須讀一部分,有的只須知道大概;少數好書要精讀,細讀,反覆讀。」歐巴馬度假讀六本書,也應如此吧。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讀書的量不重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所引起的思索程度。」讀書「大胃王」比賽要不得,應該要精讀好書、讀經典。
南韓總統朴槿惠精通中文,最喜歡的書是《三國演義》、中國學者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讀經典讓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高又遠。笛卡爾說:「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去世界最傑出的人談話。」
二○一三年,書發生巨變。出版九十一年的讀者文摘聲請破產,有二百四十四年歷史的大英百科全書停印紙本。美國電子書銷量五年成長一○三倍,亞馬遜電子書銷量首度超越實體書。
書籍是目的地 也是旅途
多數法國人仍喜歡紙本書,在咖啡館、地鐵常見到隨身帶書閱讀的人。他們認為紙本書特有的翻頁手感、方便註記、有收藏價值等特性,數位仍難取代。
美國的研究警告,電子書不利記憶,因資訊以清晰易讀的簡潔格式呈現,反而鼓勵大腦偷懶,較難記住內容。
但不管形式如何演變,閱讀的內在價值一樣。電子書沒有取代傳統書,也沒有改變閱讀習慣,只是提供新的閱讀方式。
美國作家安娜昆德倫說:「書籍是飛機、火車和道路,既是目的地也是旅途。」各國領導人治國、治世,奔波各地,若有電子書在身,猶如帶著一個圖書館,確實方便許多。
愛爾蘭小說家、《納尼亞傳奇》作者克萊夫路易斯曾說:「閱讀使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賓拉登是否也因閱讀,而在匿藏各地洞窟時不覺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