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由梵文原意來看,「三昧」與「定」是同義詞,即samádhi,音譯為「三摩地」。「入三摩地」即進入禪定狀態,至中國的天台宗則特別發展出止觀法門。
進入禪定之後,世俗覺知漸泯,反是一股靈明之氣生起,但這只是初期反應,漸漸地連靈明覺知都銷融,進入一種絕對的狀態。西方人常會以神祕經驗、虛無主義名之。但具有禪修經驗者或由古德著作中證知,這些都是不必要的形容詞,因為進入定境中,根本已無言語、文字可形容,達到一種絕對的空境,連喜悅、清淨之感也無。
《華嚴經》所述的三昧甚多(尤以〈十定品〉為最),「海印三昧」即最高之定境,為佛於菩提樹下始成正覺一時頓現之絕對境界。
依字義理解,「海印三昧」是指「如海一般的印信」之定境。以下為《華嚴經》、華嚴宗的描述:「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華嚴經》卷十四)
「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這是以波平如鏡的海面為喻,宇宙之森羅萬象無不映現。如此一切佛心、眾生心皆在朗朗照耀下顯現其真實不虛的面向,無所遁形;亦即眾生「真如本心」的體現大用,此即「海印三昧」。
此外華嚴四祖澄觀大師亦以「十義」來述釋其義:
一、無心能現義。二、現無所現義。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四、非異義。五、無去來義。六、廣大義。七、普現義。八、頓現義。九、常現義。十、非現現義。
上述「十義」可能讓人感覺撲朔迷離,甚至像繞口令。為何佛教常以「是A也是非A」來回答問題?那是要我們回歸初衷:萬法本來就無「一」或「異」的分別,若有,那是站在世俗諦的立場;若站在解脫、智證立場,「A」與「非A」是一體的啊。
「海印三昧」正是如此,它是不可言說、超越「一與異」、「來與去」,「A與非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