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桂奇
或許是猴最具靈性之故,以「猴」入聯者非常之多,找出幾副,與同好者共賞。
猴聯中最為知名者,當屬明代大才子解縉的妙對。一次同僚聚會中,有位年長者見身材瘦小的解縉才思極為敏捷,便出聯戲之:「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聽出「對鋸」諧「對句」,解縉亦以諧音對之:「一馬陷足汙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出題)。」此聯雖言辭犀利,但由於對仗工穩,才情畢現,不遜在前的老者也只得忍辱說好。
諧音聯中還有更妙者。一天,清代文人宋文甫與幾個學生投宿一家招牌為「董」的客店,聞知老闆和老闆娘都姓董之後,他便口吐一聯:「二董臥床,西董翻身東董動。」見有學生在抓耳撓腮,他就以猴啟發,終使一學生得句云:「兩猴爬樹,前猴喘氣後猴齁。」此聯之巧,除「東董動」、「後猴齁」聲同調異外,還在於「動」見「翻身」之狀、「齁」聞「喘氣」之聲,誠可謂精妙絕倫。
不獨諧音,複字聯中亦有趣作。明代文淵閣大學士丘浚年少時聰穎調皮,一次用帶鉤的木棍鉤摘鄰居園中桃子時,被正在勞作的老伯伯看到,於是老伯伯就逗他:「我有一聯,你要是對得出,就讓你吃個夠;對不出來,你就得幫我挖樹根。」說罷,即以對方行事擬出上聯道:「猴孫子,拿棍子,伸進籬子鉤桃子。」
由於這十三字含有四個「子」,一時不能應對的丘浚只好拿起鋤頭,可就在他準備開挖時,突然靈光乍現:「伯爹頭,扛鋤頭,走到園頭挖樹頭。」當他說出這四個「頭」下聯後,老伯伯隨即兌現了諾言。
除一看即知的嵌猴聯外,猴聯中也有用典者。北宋太平宰相晏殊有兩位體型反差巨大的幕僚:「瘦猴」王琪和「肥牛」張亢。一天晏殊請客,酒酣耳熱之際,王琪拿張亢的綽號逗樂:「張亢觸牆成八字。」牛腦袋撞牆,犄角會在牆上撞出一個「八」字痕跡。聞此,張亢便反唇相譏:「王琪望月叫三聲。」酈道元《三峽》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一語,這「叫三聲」即暗譏王琪是猴。如此精巧雅致的高級玩笑,自引得滿座皆歡。
當然,並非所有的猴聯都用於鬥嘴。
一九三二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擬試題中,即有一題以「孫行者」為上聯,讓考生「對對子」;這個出自《西遊記》中的名猴「孫行者」,難殺了眾多考生。出題時,陳先生擬定的答案是「王引之」(清代訓詁學家)或「祖沖之」(南北朝數學家),而後來成為北大教授的周祖謨,則以時賢「胡適之」對之,令陳寅恪歎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