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夔峽間有子母鵲,比常鵲差大,雌雄未嘗相離,虞者必雙得之。閉雌於籠中,縱雄出食,食飽輒歸,縱雌亦然。若雙縱,則徑去不復歸矣。
──《隨手雜錄》.朱幼蘭書寫
「願共甘苦」是一則與鳥類朋友相關的感人故事,此故事出自於筆記體小說《隨手雜錄》一書,此書是北宋詩人,也是知名畫家王鞏所著。
王鞏,號清虛居士,魏州人,他是宰相王旦之孫,工部尚書王素之子。長於詩,與蘇軾是知交好友。元豐二年八月,因烏台詩案貶賓州(今廣西賓陽)任監鹽酒稅務之職。歌妓宇文柔奴(別名寓娘)毅然隨行到嶺南。在瘴煙之地待了五年,卻不受瘴癘影響依然面如紅玉,蘇東坡甚為敬服。著有《隨手雜錄》、《甲申雜記》、《聞見近錄》、《王定國詩集》、《王定國文集》、《清虛雜著補闕》等書。
這則故事講述的是夔峽這地方有一對子母鵲的感人故事。夔峽,一般稱為瞿塘峽,與巫峽、西陵峽並稱為長江三峽。夔峽指的是從白帝城,即奉節到大溪鎮這一段,全長約有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段峽谷,但以宏偉壯觀著稱。此段峽谷中,江面最窄處不到一百公尺,最寬處也不超過一百五十公尺,峽口有赤甲、白鹽兩山相對,稱為夔門,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在這雄偉俊秀的峽谷中生長著一種叫子母鵲的鳥,牠們的體型,比一般的鵲鳥稍微大些。子母鵲成年配對後,一夫一妻恩愛相守直到白頭,彼此都不會離棄對方。在山澤中的捕獵者深知子母鵲的特性,知道若想捕捉子母鵲,必須將雄鳥和雌鳥一起捕獲,回來後還得飼養在一起,才養得活。
捕獲一對雌雄子母鵲時,只要將雌鳥關在籠子裡,放雄鳥出去覓食。這隻雄鳥吃飽了,一定會飛回籠子裡,絕不會獨自飛走,棄妻子於不顧;放雌鳥出去覓食也一樣。但是若兩隻一起放飛,牠們相偕出去後,就不會再飛回來了。
真是奇鳥啊!比人類還要珍惜感情,像這樣的鳥,是值得人們尊敬和愛惜的,但是人們卻利用牠們不離不棄的愛,願同甘共苦,相愛相守的至情而將之囚禁玩弄,真是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