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史帝夫賈伯斯》 蘋果的魅力 文/吳孟樵 |2016.01.23 語音朗讀 275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故事,加上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伊與英國影帝麥可.法斯賓達詮釋,是吸引影迷的組合。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取材自華特.艾薩克森所寫的《賈伯斯傳》一書。這本書是由賈伯斯親自授權並主動提供資料。圖/UIP提供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故事,加上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伊與英國影帝麥可.法斯賓達詮釋,是吸引影迷的組合。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取材自華特.艾薩克森所寫的《賈伯斯傳》一書。這本書是由賈伯斯親自授權並主動提供資料。圖/UIP提供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故事,加上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伊與英國影帝麥可.法斯賓達詮釋,是吸引影迷的組合。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取材自華特.艾薩克森所寫的《賈伯斯傳》一書。這本書是由賈伯斯親自授權並主動提供資料。圖/UIP提供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故事,加上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伊與英國影帝麥可.法斯賓達詮釋,是吸引影迷的組合。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取材自華特.艾薩克森所寫的《賈伯斯傳》一書。這本書是由賈伯斯親自授權並主動提供資料。圖/UIP提供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故事,加上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伊與英國影帝麥可.法斯賓達詮釋,是吸引影迷的組合。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取材自華特.艾薩克森所寫的《賈伯斯傳》一書。這本書是由賈伯斯親自授權並主動提供資料。圖/UIP提供 文/吳孟樵 圖/UIP提供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故事,加上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伊與英國影帝麥可.法斯賓達詮釋,是吸引影迷的組合。電影《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取材自華特.艾薩克森所寫的《賈伯斯傳》一書。這本書是由賈伯斯親自授權並主動提供資料。賈伯斯直至去世前都沒有提出修改意見,甚至是沒有親自看過。可見是充分給予作者採訪權與寫作權。 電影集中在蘋果三個指標性產品的發表會,影片結束於一九九八年iMAC電腦的問世。賈伯斯在蘋果任內歷經大起大落、又大起的過程,還有與大學時代的女友生下的女兒麗莎之間的父女情結是影片重點。 看書,從內文中可感受他對身邊的人幾近刻薄寡恩;在電影裡,可以看到他善於應付媒體公關,也被同事質疑:「你不會寫程式,不是設計師,也不是工程師,你憑什麼當上執行長。」他對藝術的敏銳度與堅持近乎強迫症,以藝術指導科技產品,引起市場驚豔。蘋果筆電在多部西方電影畫面的曝光率超高。即使他二○一一年去世,至今影響力仍不絕,每回推出新產品,便形成搶購熱潮。 剪接手法快速流暢 導演丹尼.鮑伊的名作有《猜火車》、《海灘》、《二十八天毀滅倒數》、《一百二十七小時》,也曾以賣座極佳的《貧民百萬富翁》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貧民百萬富翁》快速流暢的剪接手法是丹尼.鮑伊的特色。在新片《史帝夫賈伯斯》依然可見到快節奏。但是,若沒看過書本《賈伯斯傳》,較難消化賈伯斯與同事的奮鬥歷程、他的情愛關係,以及被領養的因緣,他的生父是敘利亞人,他曾在生父開的餐廳與生父見過面握過手,但生父毫不知情。這些家庭背景,其實都在在影響賈伯斯的情感態度。 影片的對話很多,賈伯斯的忙碌是分秒緊湊。凱特.溫斯蕾飾演麥金塔的市場總監裘安娜.霍夫曼,與他交情極好,是得力助手。塞斯.羅根飾演蘋果公司合夥創始人史帝夫.沃茲尼克。賈伯斯與女兒,在女兒麗莎從五歲至十九歲的對談最為吸引人。 尤其是父女倆在停車場的對話,賈伯斯拿出麗莎五歲時以電腦所畫的圖,顯示出賈伯斯身為父親對女兒的珍惜。父女之間多年的衝突,以及女兒長期接受心理諮商的痛苦心靈,至此,應可化解當年賈伯斯不認女兒的長年疙瘩了。 我們團隊都是嬉皮 電影最後一場是發表會上,賈伯斯身穿高領黑衣藍色牛仔褲(年輕時是白襯衫),麥可.法斯賓達除了身高沒有賈伯斯的高度外,神情極為相似。當他眼睛看著後台的女兒,將親情提高為此片的內在靈魂。 二○一三年以《賈伯斯傳》一書為素材改編,由艾希頓.庫奇主演的電影《賈伯斯》(Jobs)雖是照著書本的故事節奏進行,卻拍得很零碎,倒是艾希頓.庫奇走路的姿態完全仿照賈伯斯,唯妙唯肖。 二○一二年推出的紀錄片《賈伯斯:遺失的訪問》是神祕消失十六年的訪問影片曝光。內有賈伯斯與比爾.蓋茲的訪談實錄。他倆曾是事業夥伴,也是同業的勁敵。賈伯斯引用披頭四的話,談他與比爾.蓋茲的關係:「你我共有的記憶的記憶比前方的路更長遠。」 紀錄片裡的節目訪談人問賈伯斯:「你是嬉皮?還是書呆子?」賈伯斯回答:「嬉皮!我們團隊都是嬉皮。」 賈伯斯童年時,曾把石頭放入碎石機器研磨,研磨後的石頭變成圓滑與光亮,這影響他後來用人的原則。十七歲那年,賈伯斯記住了一段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過日子,總有一天你的假設會成為現實。」所以在他年少時,就一直告誡自己:生命是短暫的,不久以後我們都將走到盡頭。思考生死,使得他對於能夠超越有形物質,或者形而上的學說極感興趣,也開始注意到比知覺及意識更高的層次。 前一篇文章 觀影你我他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下一篇文章 優質電視選 梨園百花春:黃梅戲——雷雨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4【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5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探索實踐路徑2025.05.0309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2025.05.0310【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優質電視選】《消失的王者》【經典新話】他不是武大郎,他是谷峰【優質電視選】《另一種注目》【影中人生《巴布狄倫:搖滾詩人》】用搖滾改寫音樂史【動畫片《衝出迷境》】危難時保持善良【優質電視選】《生活智多星》 作者其他文章夢境的出口【生命畫語】早晨在樹屋裡醒來淚眼開出陽光【生命畫語】樹,帶來大地的能量雷之午後【生命畫語】讓陽光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