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萬芳社區附近的一四○高地健行爬山。在山上,看到鋪設有木棧框住小石頭的人工步道,真是好走路。但某處步道中間,卻直挺挺地站立一棵樹,雖然登山者只要繞個身就走過,不太會妨害行走,但怎麼看就有點礙眼,好像一片房子要都更重建中,就有一戶不肯拆,形成釘子戶般。圖/中玄
文與圖/中玄
到萬芳社區附近的一四○高地健行爬山。在山上,看到鋪設有木棧框住小石頭的人工步道,真是好走路。但某處步道中間,卻直挺挺地站立一棵樹,雖然登山者只要繞個身就走過,不太會妨害行走,但怎麼看就有點礙眼,好像一片房子要都更重建中,就有一戶不肯拆,形成釘子戶般。
當初或許基於保護樹木的關係,沒有遷移它,讓它形成釘子戶樹。但或許因為鋪石頭架木棧,卻也妨害到樹木營養和水分的吸收,這樹竟枯了。
所以,有時保護之意,反而害死了這棵樹。所以,開闢登山步道,要避開樹呢,還是遷移它,或者是像這樣為保護它卻框住它,使它成為釘子戶般的枯樹?
種種作為,都是生命教育中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