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西藏唐卡畫師赤增繞旦。
【本報綜合報導】在西藏文化中,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唐卡是重要的傳承,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旅遊的開放,如今也成為當地可觀的觀光資產,吸引許多青年加入,這些青年大多在技藝純熟後,又開班授課,將傳統技藝代代相傳下去。
據統計,截至二○一四年底,西藏從事唐卡繪畫的畫師、技師和學徒已有二千多人,唐卡畫院和培訓機構等近一百家,唐卡銷售年產值近人民幣一億元。
另一方面,當地文化部門也與唐卡畫師、技師合作,舉辦「西藏唐卡藝術博覽會」,透過展覽和技藝大賽、學術論壇、產業引導,讓唐卡藝術和產業迅速發展。
一九七九年出生的畫師赤增繞旦,是家裡七個孩子中的老么,小時候種過青稞,放過牛。十三歲進入四川省藏文學校藝術系研習十六世紀噶瑪噶赤唐卡畫派技巧。經過三年學習,來到青海熱貢吾屯下寺,轉而研習勉唐派畫技。
二○一○年,他在第一屆唐卡藝術博覽會上被評為一級唐卡畫師,二○一四年,在故鄉麻依村興建一所唐卡學校,學校的施工經費全是赤增繞旦出售自繪的唐卡籌措而來,目前資金缺口仍然很大,但是赤增繞旦表示,他會繼續努力,預計二○一六年建成。
改變了孩子的命運
另一位畫師貢去乎嘉措則是收了約三十個來自貧困家庭,或沒考上中學、大學的孩子,除了免費教他們畫唐卡之外,還提供吃住。
其中一個來自夏河縣甘加牧區的孩子告訴中新社記者:「嘉措老師把我們每個人都當成他的孩子一樣。」他輟學五年,直到在大陸社交軟體「微信」上看到嘉措老師免費教畫唐卡的消息。「可能我這一輩子都改變了,不會再過只有牛羊的生活。……我的夢想是像老師一樣,將來開唐卡公司,把拉卜楞寺唐卡介紹到外界,讓所有人知道我們藏族的優秀文化。」
貢去乎嘉措談到自己教畫,坦言有「私心」,希望這群習畫的孩子能傳承原汁原味的拉卜楞寺唐卡畫風。他說,與青海熱貢和西藏唐卡華麗的風格相比,拉卜楞寺唐卡畫風莊嚴樸素,每一筆都有嚴格的規定,記錄安多藏區佛教文化、歷史資料以及百姓生活。此外,他認為讓這些孩子學到一門謀生的技藝,將來不至於流落於社會邊緣。
三十個孩子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三歲,黑黑的手背上用彩筆畫了很多佛祖眼睛圖案,五指上寫滿藏文。「我家在草原上,離這裡四十公里,每周五步行兩個小時回家。」他說,平時住在老師家騰出來的宿舍,也在老師家的餐館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