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相心造】 何新興──文化志業的生生長流
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世界上可以喜愛的事物非常多,有些事物屬於奮發進取項目,可以光明正大去愛;有些屬於沉淪墮落項目,就不能去做。在諸種偏好之中,喜愛書本的嗜好,被稱為「雅好」,可說是最光明正大的一項。
我的朋友何新興,就是一個有愛書雅好的人,而且他雅好的範圍比一般愛書人更大,他從愛書到買書、到藏書,之後又開了書店賣書,書店收起來後捐書……他這輩子和書的緣分既深又長,其中的故事說不完。
何新興是一九六二年出生在竹東小鎮的鄉下孩子,中學時,考進建國中學到台北來念書,因為學校附近有一條專賣舊書的牯嶺街,他上下學途中養出逛書店的樂趣,假日裡總是泡在書肆裡東翻西找地看書。後來,牯嶺街的書大概都被他翻遍了,於是他走到更遠的重慶南路,那兒的書店櫛比鱗次,一家捱著一家,何新興的假日就像泅泳在知識的大海,逛書店、看書、買書,一整天和書為伍都不覺得累。他說:「站在書櫃前,看著滿滿的書,心中就充滿喜悅歡愉。」
大學時他念的是哲學,畢業後做過立法委員助理,之後都在文字媒體服務,歷經《中國論壇雜誌》到《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以及目前依然任職的《自由時報》,一直都是文字工作者。但他心中一直有個大夢,就是開一家書店。二○○九年時,他終於圓夢,開了一間二手書店,店址就在他永康街的家。
因為地理位置是在青田街與永康街之間的巷弄,於是他以「青康」兩字做為店名,也因為這間書店是他自己書房的延伸,他就叫它「藏書房」。但是字句一連起來會被念成「青康藏」書房,何新興說:「一般人受到『青康藏高原』的制約,這就是中國文字有趣的地方。」
二○一三年,何新興又在台灣大學附近開了第二家書店,取名叫「總書記」二手書店。歷經兩年的營運,這家書店卻在二○一五年收起來了。這年的五月間,何新興集合兩家書店的藏書,辦了一次義賣會,售書所得約有四十多萬元,他把這些錢分成兩份。一份捐給作家孟祥森的親友,幫助他們成立「孟祥森文學基金會」;一份拿給曾進豐教授,讓他啟動「周夢蝶詩獎」的籌備計畫,以傳遞詩人周夢蝶一生愛詩、愛人的精神。
這天是詩人周夢蝶故去之後,由他的好友為他出版《夢蝶草》詩集的新書發表會。這冊詩集發售所得,也將捐贈給「周夢蝶詩獎」的運作之用。會中曾進豐教授特別感謝何新興,因為萬事起頭難,基金會未成立前,沒有名義募款,但因有何新興所捐的二十二萬,才有啟動的能源。
何新興不居功,但難掩欣慰地表示,雖然經營書店的美夢難以長久,但兩家書店結束之後的殘值,卻適足以贊助兩位詩人身後價值的延續。緣滅緣起,正是文化長流的生生不息。他一生愛詩、仰慕詩人,能為詩人作一點事,他衷心地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