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一、總說(四之三)

星雲大師 |2016.01.13
3916觀看次
字級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圖/莊美昭(人間社)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但〈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本期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所以,佛教在行事上,就不要太計較,在義理上像三法印、四聖諦、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等,把佛教單純化,或許將來佛教能夠普遍發展。假如太多的談玄說妙,只有讓佛教提早消滅,不能為佛教增分,因為現代的人都要求單純;我們看,禪門在中國歷史上所以一枝獨秀,就是回歸佛陀本懷──信仰、修行單純化。

特別是各地的佛教,由於文化、語言、習俗、氣候、地理環境的不同,自然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的生活樣貌。就拿原始佛教時代的僧團來講,僧侶們過著清淨的修道生活,所謂「偏袒右肩、托鉢乞食、樹下一宿」;但這是在氣候炎熱的印度,如果把地點換在大雪飄飄的西伯利亞或中國的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出家人還能偏袒右肩去托鉢乞食嗎?尤其像在中國社會,乞食被視為是乞丐的行為,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比丘、比丘尼們還能實行「次第托鉢乞食」的儀制嗎?

所以,形式的佛教,大家必須要重新思考;要在精神上、義理上、心靈上、生活裡,找尋信仰的宗要。如此,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思潮。

人間佛教的

生活修行

我們看,在中國的佛教,從過去祖師大德們,在他們的信仰、悟道等修為中,早就已經發出人間佛教的訊息;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再如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等。這種叢林的禪門生活,其實也都是依循著佛陀當初在印度建立教團的示範。

只不過這時候的中國佛教,因為知道在生活形式上與印度不同,不能因循過去,所以才有「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也就是「避開戒律,另訂清規」,而依叢林寺院的清規制度來發展中國佛教,因此才發展出中國佛教的特色,甚至開創出隋唐時代「八宗並起」的盛況。

大乘八宗 沒有脫離大眾

說到中國的大乘八宗,不管是重在慧解的「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或是以行持為要的「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他們或者從事慈善公益來福利社會,因此受到普羅大眾的信仰;或者是宣說法要來教化人群,因此當時許多高僧大德都能與一些學者名流交誼往來,甚至應邀為帝王、大臣說法。這就如同佛陀當初也是出入王宮為各國國王說法,甚至把護法的責任付予王公大臣,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人間性。

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因此人間佛教既要符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要的」。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國家的保護,也不能缺少社會大眾的因緣成就。可以說,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各種資生物用的物質生活,這就有賴士農工商等社會大眾的相互幫助。有了吃穿日用,精神方面還要有親情、愛情、友情、恩情等各種淨化的感情生活,乃至提升人格、性靈的藝術生活;更重要的是,人有生死問題,所以不能沒有信仰的生活;因此,我提出「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檀那」,我也曾為人間佛教提出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我認為讓大家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

佛法指導 豐富生活意義

人間的生活,需要有佛法的指導,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佛法,生活的意義就不一樣。

在中國民間有「第一經」之稱的《金剛經》,開頭序文就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段經文,看起來只是世間上一般世俗生活的一頓早餐,實際上,這頓早餐的內容意義非凡,它含有悟道者走入人間「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修持與慈悲、智慧。

例如「食時,著衣、持鉢」,這是說到了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衣冠整齊、形容威儀、安詳有序的依照規矩,手持瓦鉢次第去乞食,這是持戒的精神。「次第乞已」,就是不分貴賤,不揀精粗,不分貧富,這是忍辱、平等、隨緣、隨喜的精神。再者,托鉢時,信者以飯食供養僧團的生活,僧團就以佛法開示信徒,讓大家心開意解,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這是布施的實踐。飯後整理衣、鉢、具等用品,接著潔身洗足,晏然端坐,以禪坐安定身心,這就是精進波羅蜜。

托鉢生活 智慧光明普照

飲食的好與不好,社會對佛教的信與不信、對僧團各種的看法,都需要忍辱波羅蜜,要想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必須要讓般若來統攝。因此,六度在大乘佛教裡,即是人間佛教生活的準則。

這一段簡單的托鉢生活,可以說,就是般若智慧光明的普照,是如來放光的生活。著衣、持鉢,是手上放光;城中乞食,是足下放光;次第乞食,是眼睛放光;飯食訖,收衣鉢,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

這是一般通俗的生活,卻把佛陀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現無遺。這當中不但是佛陀實踐六度波羅蜜的示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深義。因此,佛法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我們對佛陀行化之間的悲心宏願,也要能深一層的去透視,才能真正了解佛法。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可惜的是,過去佛教的傳播,因為人性的脆弱,也由於信徒的自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夠,一直都只是把佛陀當成保護傘,當作是靠山。生病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健康;家庭人事不和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家庭和諧;貧苦窮困了,要求佛陀能幫他發財富貴……。

如果是藉著佛陀的威德加持來給予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提升,這是可以的;但我們對佛陀的信仰,不能只是貪求、要求、祈求,像兒女對父母要求這個、要求那個,這是長養貪心,不是信仰的真義。相反的,應該是為信仰來奉獻、服務、供養,信仰的意義就是一種捨己為人,犧牲小我,成就大眾。

因此,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是不求回報;佛陀一生示教利喜,所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這種利益眾生,對人間犧牲、奉獻的精神,是人間至難、至尊、至貴的行為。所以今日我們要讓佛教確實「人間化」,首先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如經文所言的「佛起大悲心,饒益諸世間」(《別譯雜阿含經》卷一),從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會產生人間佛教的言行,必能歌頌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樂,乃至推動利他的工作、發起助人的服務等。

以《維摩經》的維摩居士為例,他就是人間佛教的模範行者;甚至《法華經》的〈譬喻品〉等,《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等思想,都是今後人間佛教重點意義的宣揚。

利他普濟 奉獻不求回報

換句話說,人間佛教要有利他性與普濟性,「人間佛教」是以菩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弘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這就是菩提心。

像「九色鹿」裡的鹿王,為他的同類犧牲;像「鸚鵡銜水」救火,不管火救不救得了,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願力,是他的菩提心。這種精神和行為合起來就是菩薩道,菩薩道才是人間佛教,所以弘揚人間佛教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就是要有「入世」的精神,還要有「出世」的思想,也就是要能「入於世間」,而又「不著於世間」;等於宋朝岳武穆所說,一個國家要有辦法,必須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佛教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出世、入世的調和,那佛教也發展困難,因此人間佛教強調,「菩提心」是信仰與修行的根本。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將於1月16日出刊。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6期),歡迎索閱,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6期郵資120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歡迎助印,每本台幣100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