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公布去年十二月進出口統計,創下連續十一黑,為七年來最糟記錄。由於中國大陸經濟走緩,台灣對大陸依賴甚高,中央研究院經濟所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僅百分之一點七四,遠低於全球平均值。多位學者認為,台灣經濟疲軟凸顯的是結構問題,唯有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才能真正救經濟。
由於中國經濟走緩,陸股連連重挫,世界銀行日前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全球今年由原預測百分之三點三下修為二點九,中國由百分之七下修為六點七。台灣這兩年經濟成長低迷,甚至落後美國。
針對出口連續數月出現二位數負成長,財政部長張盛和歸因於國際油價下跌,相關石化產品出口衰退,我國出口主力的電子產品表現亦欠佳,原因是iPhone 6s銷售不如預期。估計今、明兩年國際景氣依然低迷,台灣的出口也難以突圍。
其實這些理由似是而非,首先,台灣未產石油,國際油價下跌重創的是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家,台灣出口若因油價下跌而受衝擊,只能怪自己的產業轉型升級太慢,以致完全受制於油價波動。其次,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台灣電子廠商立即遭池魚之殃,背後的原因是電子業長期以代工為主的經營模式受制於人,凸顯的是產業結構問題。
總統大選期間,以調高基本工資以帶動經濟成長問題,成為候選人辯論焦點。有候選人主張四年內把基本工資調高到三萬元,以帶動經濟成長;並強調二年前七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連署寫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建議調高基本工資以帶動經濟成長。對於這項說法,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撰文反駁說,這完全是兩回事,這些經濟學者關心的是分配問題,因為景氣下跌時受害最大的是經濟弱勢者,建議歐巴馬連三年調高基本工資,以改善低薪者的生活。
針對台灣的薪資凍漲十五年,朱敬一分析,這是因為產業外移、轉型不順,整體勞動生產力起不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產業轉型升級,開創新產業動能。政治人物單憑調整基本工資或加薪,就想帶動經濟成長,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簡單。
以美國為例,二○○九年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失業率一度飆至百分之十二,但美國已走入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企業倒閉淘汰之後,不斷有新創事業興起,這些新創事業充滿活力,開創新經營模式與經濟形態;如今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五,景氣已進入復甦階段,美國再度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
台灣經濟面臨結構問題,產業過去以代工賺取微薄利潤的模式難以維繫,必須轉型進入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但創新不是抄襲,企業必須眼光放遠,積極投入研發,長期培養優秀人才,找出生存利基突破困境。台灣擁有許多優秀人才,市場資金也相當充沛,企業該如何轉型升級,不能老是喊口號或等待政府關愛的眼神,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與前瞻的眼光,才能開創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