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未貪欲非滅非不滅,而欲貪欲生」的不可得相,原文最後簡述瞋蔽的觀法,內容與貪蔽的觀法無異。上述,將惡整理成「六蔽」再一一觀察,其觀法的基本在於無論再大的惡,都是超越眾生的思議,都是真實相,因此觀察惡而得知惡即是菩提。
更清楚的說,與三諦相應的內容,即是非行非坐三昧的修法根本。惡的深入觀察過程亦能與「六即位」對應,但因其說明極為形式化,故此處不加論述。
(四)基於無記的方法
此處,再以非善非惡的無記心為觀察對境。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因此有些人不喜歡作善也不喜歡為惡。此時意識上無法清楚的覺知自身處於無記心的狀態,從而無法修習「以觀察意念為主」的隨自意三昧,而不能開悟也說不定。如《大智度論》所說:「無記中有般若波羅蜜」,因此以無記心為對境來修觀也是可能的。
觀察無記心的方法與觀察善、惡的方法相同,都是從「有、無」的四句推檢,而知無記心不可得。具體的說,無記心是從「善乃至惡心」滅而生?或不滅而生?或亦滅亦不滅而生?或非滅非不滅而生?通過這一連串的觀察,可知記(善或惡)或無記皆不可得,如虛空一般地空寂。
若再把無記心加以展開,則可現出十法界。雖然原文並無具體的解釋,但從天台的慣用解釋來看,無疑地是「假觀」。進一步看,無記心也不外乎是法性。「法性」一詞的界定,若以三諦來判斷,即相當於中諦。
這種理解可透過止與觀對法性的說明來了解。法性是寂(空觀)而又常照(假觀),這種表達方法即顯示:空觀與假觀的統一狀態,即是法性。從三諦說來看,空觀與假觀的統一狀態稱為中道,因此觀察無記,即能了知中道。從而所謂「以觀察無記的方法,來修非行非坐三昧」,必須透過三諦來了知心的真實相,才能得知「心即是法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