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橋流水不流

●詩堂書法: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傅大士,(四九七 ~ 五六九),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東陽烏傷人(浙江義烏)。字玄風,號善慧,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烏傷居士,本名傅翕,與寶誌共稱為梁代二大士。
他曾居住在雲黃山,在山上種了兩棵樹,因此命名為「雙林」(借用釋氏滅度於娑羅雙樹間之典故),自稱「當來善慧大士」,後來,世人皆稱呼他為傅大士。
二十四歲時與同鄉稽亭浦打漁,捕到魚後,他又把魚籠沈入水中,稽亭浦見此便勸他說:「這樣魚會跑掉的。」他卻說:「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時人以之為愚者。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曾登錄他一首極膾炙人口的詩偈: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鋤頭在手上卻言空手,騎座在水牛背上卻言步行,人自橋上走過,卻見橋在流動而水靜止。如果從詩偈表面去理解,便得到如此荒唐的結果,難道傅大士如此錯謬?
當然不!禪宗常以超越一般常識見解之境界、超越分別知覺之境界,以及超越邏輯思議之境界,逼迫學者或修行者將一般常識轉為意識以前之境界,參悟不受塵染、不受分別意識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以識得自己的佛性。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不能以常識語言論,不能以一般思惟議。
尤以「橋流水不流」句,用一般常識立場而言,應改為「水流橋不流」;今則藉「橋流水不流」之轉語,形容轉換常識為吾人意識以前的境界,亦即超越一己之分別知覺,而非可思惟之境界。與「東山水上行」,「青山常運步」等語同義。
但若從佛教「空」性觀之,則「空手把鋤頭」,可解讀為手要空才能把握鋤頭、把握一切;「步行騎水牛」,則可解釋為,腳足放空,才能行、才能騎,故無所不能的;「橋流水不流」,則因橋係人為,受制於世間法:成、住、壞、空之遷流變異之無常事實,所以是「流」是「變」,而水喻吾人之佛性,佛性永恆常住,無有變異,故稱「橋流水不流」。
禪宗尤以「空」作為對現象界認知的基礎,由「空」展開一系列無分別的修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