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據調查顯示,今年約七成八企業加薪,平均調幅百分之四點三,每人每月加薪一千六百六十一元,平均一天多五十五元,僅約一個超商便當價錢。
立院修法通過,各級學校禁止基改食品,營養午餐一餐成本至少多五元。全國校長協會主張僅補助弱勢生,其他自付,以免排擠其他教育預算,也希望政府編預算吸收。教育部表示,政府每年支出將增加二點三億,是否補助還要協商。
同樣是一個便當,有不同意義。媒體以「僅約一個便當」為題,頗有諷刺意味,但加薪一千多元,對許多家庭不無小補;尤其相對於未加薪企業,或企業內並未加薪的人。
在超商,很少看到五十五元的便當,可能是因數量少,早被買走。多數便當是六十五、七十五元。所以每月加薪一千六百六十一元,確實只是杯水車薪。
營養午餐增加五元,以一個月二十二天計算,每月共一百一十元,對多數家庭來說,負擔不重。政府支出增加二點三億,算不算多?是否排擠其他教育預算,有待進一步評估。
台灣習慣享受國家的社會福利,凡事都「希望政府吸收」。選舉中,候選人大開「小確幸」支票。一項項減稅、免稅及搶錢法案,不斷往立法院送。
近年政府赤字與債務日趨惡化。債務餘額占GNP比率,從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提高至二○一三年的百分之三十七,接近舉債上限的百分之四十。從「台灣錢淹腳目」變成「台灣債淹腳目」。
北歐國家以社會福利優惠著稱,法國也有「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但芬蘭經濟連續三年衰退,十一月公布健保改革計畫,削減預算。希臘債臺高築,歐盟同意支援的條件是撙節,方法之一為削減福利措施。
交大教授葉銀華表示,台灣有經濟結構及年金制度兩大風險,前者因產業空洞化導致經濟「貧血式成長」;後者雖不至於希臘化,但屬於慢性病,年金不改革,國家會破產。
今年二月,花旗公布台灣去年「個人財務健檢」調查,只有四成五的人對存款足以支應舒適的退休生活有信心,遠低於亞太區六成的平均值。原因可能出在薪資偏低,雖無浪費行為卻是「月光族」。
年金支出占政府支出約一成,至二○五○年將接近四成;幾個退休基金結餘一直下降,缺口不斷擴大,未來三十年會近三兆,除非政府來補,否則破產。
拚經濟須建立在財務健全的基礎上,中央政府承認的債務是六兆,但有十八兆的潛藏債務。財政失衡為經濟埋下隱憂,民眾則因無法了解政府債務的全貌,不了解其嚴重性。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在《模糊的數學》書中,批評布希政府的減稅政策好比阿斯匹靈和嗎啡,效果雖好卻會上癮。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早在二○○七年的報告就提出警告,台灣應使國債資訊透明化,給予民眾正確的財政收支觀念。
經濟「貧血式成長」是因現在一百元的外銷訂單,超過五十二元在海外生產,企業不加薪與此相關。台灣與有些國家一樣,有「減稅容易,加稅免談」現象,樣樣要政府埋單。如果國債透明化,攤在陽光下,營養午餐五元的小確幸會不會是「貧血式福利」,由下一代埋單,應該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