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有一百九十五國的領袖與代表與會,目標是達成抑制碳排放的協議,將全球暖化溫度限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二度之內。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卻是排碳大國,面對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危機,台灣亦應拿出具體行動減碳。
美國氣候中心公布最新報告指出,全球均溫若上升攝氏四度,南北極融冰,海平面上升,受到衝擊最大的是中國,知名大都會如紐約、上海、孟買,將有大片地區泡在水裡,台北、高雄也難倖免。
溫室氣體主要來自二氧化碳,而多數二氧化碳的排放來自石化燃料。面對全球暖化的危機,唯有積極減碳,才能避免大災難。
檢視台灣的排碳量,從一九九○年的一點一四億噸一路倍增,去年達二點五六億噸。台灣人均排碳量去年為十點九五噸,為全球平均值的二倍,全球排名第二十。小小台灣,竟然成為排碳大國,凸顯過去數十年,政策以經濟掛帥,完全忽略減碳的後果。
北歐的發展經驗顯示,追求經濟成長同時達成減碳目標是可行的。目前排放二氧化碳的大企業並未付出應有的成本,而是轉嫁給社會大眾承擔,因而使得排碳量急速上升。理想的狀況是,政策上建立一套機制,讓引導企業與民眾將石化燃料轉為乾淨能源,而使用石化燃料者應付出更高價格,才能轉向低碳經濟。
經濟學家薩克斯在《永續發展新紀元》中指出,要讓石化燃料使用者付出應付的社會成本,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碳稅。
北歐早在一九九○年代陸續推動碳稅,法案推出時,大企業與民眾均反對,但透過不斷地溝通與辯論,原來反對這項稅制者終於也轉向支持。北歐各國開徵碳稅,讓企業與民眾有節能減碳的動力,成功轉向低碳經濟,在追求經濟成長之際,也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然而,產油國家各有不同立場,以及遊說力量龐大的石油集團制肘,全球主要國家想要達成減碳協議,甚至推動碳稅,並非易事。
因應巴黎氣候峰會,我國環保署於九月提出自主減碳目標,預定二○三○年溫室氣體排碳量比現況減一半,相當於比二○○五年排放量減少百分之二十。這項目標相當嚴格,卻被批評空有目標,毫無策略,形同口水減碳。環保署提出嚴格目標之後,更重要的是訂出具體策略,鼓勵民間加入減碳行列,尤其國營事業應為民表率,做為減碳的先鋒。
由於國際能源價格下降,台電今年可能出現四百億元超額盈餘;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日前有感而發指出,「台中火力發電廠興建時是世界第一,目前恐淪為汙染的世界第一。台電盈餘應用於系統、硬體升級,不要任憑老舊設備繼續排放汙染物,更不該讓孩子從小呼吸被汙染的空氣。」對於鄭崇華的善意建言,台電應虛心檢討,徹底改善。
面對全球暖化的迫切危機,以及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台電、中鋼等排碳大戶必須積極進行減碳,否則,必使環保署提出的自主減碳目標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