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 擱板
圖/宋玉澄
文與圖/宋玉澄
窗櫺的下緣已部分腐朽,像是老人失調的身體總從腳下開始顯露;但整體依然堪用,儘管上方的窗戶已改成現代的鋁製品,依然可以看到當年使用粗壯勇健的木質身形。
讓人不解的是與窗同寬的一條下垂木板,六十公分的寬度,像是多餘又無用的東西;幸賴已傳了三代的屋主介紹,那叫「擱板」。擱板的兩頭,有兩具可以崁入的中空栓木,是擺放商品的「櫃台」。
主人熱心的介紹:「白晝的時候,把擱板拉平九十度後,底下以木棍支撐與窗台平行,就成了商品的展示台;到了夜晚休息了,再把擱板拉起九十度矗直,貼緊窗戶,像古時護城河上的橋梁一樣,再插入一片片的窗板,家就是個堅固城堡了。」
我聽著屋主一邊述說、一邊示範擱板的操作方式;就覺得眼前的「擱板」就像一個教材,述說當年清治台灣時,先後來到的泉漳人激烈的械鬥,人們為了自保,常把門戶做的像甲冑一般;尤其又為了營生,這樣的擱板,就應運而生了。
一片古蹟似的擱板,現已失去了原來具有櫃台及防衛的功能,現在保存的極為稀少;但卻像一張濃縮的史頁,具體的展現了當年庶民平日的經濟與社會活動;更展露了先民為因應生活而產生的智慧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