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二○一三年首度出訪,除了俄羅斯,另三國南非、坦尚尼亞、剛果共和國都在非洲。中國已是非洲最大貿易夥伴,正因如此,有了中國可能是「新殖民宗主國」之說。習近平此行,力圖釋疑。
過去幾年,中國一直設法軟化在非洲的形象,宣傳中國和非洲的共同點,包括物質進步和民族復興,即中國夢和非洲夢。當美國憂慮遭中國「戰略排擠」;法國總理瓦爾今年一月訪中,宣布兩國合作開發非洲。法國昔日的非洲殖民地多達二十九個。
非洲對中國至關重要,供給石油需求的兩成,僅次於中東。中國規畫到二○二○年,中非貿易額達到四千億美元。但中國承諾的投資有些無法落實,部分是因當地國政治變化。今年四月「亞非領導人會議」在印尼召開,南非總統祖馬即因國內排外騷亂,取消行程。
法國尋求與中國合作,也是因為幾個昔日殖民國動盪。二○一二年中非共和國內亂,呼籲法國幫助對抗反對勢力,歐蘭德稱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不願派軍。但隔年馬利內戰求援,法國迅速出兵。因馬利已成恐怖組織的避風港,法國擔憂伊斯蘭激進主義擴張,法國人在北非也遭綁架。
歐蘭德原認為數周即可撤軍,但他低估了伊斯蘭叛軍實力,長期陷入,被稱為法國版的越戰。法國實力今非昔比,中國開始制定全球貿易和外交規則,逐漸展現軍事力量。四月葉門動亂,中國首次派艦撤僑,並協助撤出十五國近三百人,贏得國際讚譽。
《紐約時報》報導,南京大學學者朱峰說:「這是一個大國的新職責。中國海軍的視野正在果斷地擴大。」美國海軍軍官說:「他們正在變得更強大、更專業化,這讓他們與國際體系融為一體。」
二○一二年,多家美國大型企業隨同國務卿希拉蕊訪非。去年第一屆華府美非高峰會召開,非洲約五十國參與,促成美國新增三百多億投資。全球十個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有七個在非洲,美國企業早已看見非洲潛力,認為「非洲不再是我們擔心或憐憫的對象了」。
日本也不落人後,去年初中國外長王毅訪問非洲四國,安倍晉三緊接其後,出訪中東的阿曼和非洲三國。在兩國關係緊繃之際,展開在非洲的新競爭。
美國副國務卿霍馬茨說,「國家引導的資本主義模式」正被中國當作軟實力在使用,「即中國經濟模式是成功的,可用於其他地方」。從南非到衣索匹亞都在吹捧這個發展模式,與美國推行的「自由市場民主」形成強烈對比。
坦尚尼亞總統基奎特不認為中國是「新殖民主義」,他說坦尚尼亞需要投資、技術、市場及援助,這些中國提供了。「我們與歐美、日本及印度也是這種關係,那每個國家都在推行新殖民主義。」
歐蘭德去年十二月出席「非洲法語國家峰會」,指控部分國家領導人緊抓政權不放,引發反彈。隨即表示,法國沒有立場對非洲說教,無意反覆灌輸民主思想。
西方國家總認為自己有所謂「使命感」,任何援助都附帶要求民主、人權等的貫徹,美國更不掩飾地說「這符合美國利益」。但對愁吃愁穿、戰火蹂躪的國家來說,孰先孰後需要符合的是他們的利益。(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