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家有一個大「茶壽」,那是用黑色的細藤編的籃子,造型像一只大壺,裡面裝著「茶米」。泡茶時隨手抓一把丟進大茶壺,沖上開水就完成,等茶涼了,誰渴了,就去倒來喝,那是我對喝茶最早的印象。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小時候,老家有一個大「茶壽」,那是用黑色的細藤編的籃子,造型像一只大壺,裡面裝著「茶米」。泡茶時隨手抓一把丟進大茶壺,沖上開水就完成,等茶涼了,誰渴了,就去倒來喝,那是我對喝茶最早的印象。
後來對泡茶這件事有新的認識。家裡來了客人,就會用茶盤托著精緻的小白瓷壺,配著同樣花色的瓷杯給客人奉茶。再後來,就變成把瓦斯爐都搬進客廳來燒開水,茶具跟工序也複雜多了,先抓一小撮茶葉置入小陶壺,沖入滾開水涮一涮後倒掉茶水,再沖一泡等茶湯出味了倒進茶海,再倒入客人的聞香杯,客人將聞香杯中的茶倒在自己的小茶杯,舉起聞香杯聞茶香,再慢慢啜飲小杯中的茶。
個性急躁的我總是覺得麻煩,卻不知道這就是「工夫茶」,它自有一套飲茶的文化與深度,白宜芳就是這類對選茶、泡茶、飲茶都下功夫的高人。
「工夫茶」另有一稱叫「老人茶」,一九五七年出生的白宜芳年紀並不大,他展開「茶路歷程」是在讀高中時期。當年因為看著同學的父親泡茶而引起興趣,跟著學買茶、泡茶,進而深研茶文化。從小就展現繪畫天賦的他,在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時,就常常借國畫教室泡茶請同學喝,帶起大家喝茶的興趣。
二十七歲時,白宜芳便在新象藝術中心開了「茶課」,為了課程,他深入茶鄉──「凍頂茶山」考察,發現台灣茶葉產地的自然環境,因山坡地的過度開發造成茶葉汙染嚴重,產出的茶質每況愈下。從此,為了找好茶,他四處打探荒廢的茶園去摘採野生茶,發現野生茶的美好之後,從此他就一頭栽入,先到深山或廢茶園採茶,然後自己在家炒茶製茶。因為品質很好,有淡雅的清香,白宜芳就將它取名叫「碧天藹」。
這些年來,白宜芳甚至為了配合茶飲,更研究喝茶時要聽什麼音樂。他花了很多心思,找尋能在茶席中讓心靈定靜的音樂,多方鑽研的結果,他發現古琴和南管,就是和茶最相得益彰的音樂。隨著茶的餘韻,音樂的節奏有時舒緩有時激昂,白宜芳就是想讓喝茶的人在茶與音樂的對話中,讓心靈同時提升到一個和諧靜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