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士榛 圖/時光書店提供
隱身於花蓮市建國路的時光書店,與眾不同的是房子位於不同街口,因而有三個門牌號碼。這是一位老木匠親手打造的日式木屋,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經過時光書店創辦人吳秀寧的改造,讓時光書店有別於一般寬敞明亮的書店,以暖黃色調的燈光和帶有私密感的空間,讓顧客來到這裡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泡杯茶坐在舒服的角落,感受有如時光靜止的恬靜氛圍,好好享受讀一本好書的時光。
吳秀寧表示,書店取名「時光」,是因舊東西都隨時間流逝,但「時間」二字聽來普通,「時光」卻給人浪漫、流動的溫柔感。
「時光」書店雖有著不起眼的招牌,外觀卻是顯眼的黃色,吳秀寧表示,這是一棟很有趣味的房子,在整修時刻意保留了日式舊屋的原貌、木頭外牆上的斑駁、室內原有的彎曲格局,以及多隔間的老房子共存。「它不像一般賣場和門市是長方型或正方型,在吧檯就可一眼看到整個空間,很好管理,但這裡是曲折空間,往往打烊關燈,後面房間又走出客人,嚇人一跳,管理上不易,但我們仍不願裝錄影裝備。」
環保愛地球的書店
吳秀寧說,讀書時就想開書店,只是一直沒執行,她覺得「每一本書都有故事……」直到她在大愛電視台工作,因重視環保議題,經常出入資源回收場,多次看到大綑大綑的書被丟出來,讓當時的她又興起開二手店的念頭。
「後來職場上發生些變化,我心想三十出頭,應要有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不做就沒機會。」吳秀寧便邀同事吳宛霖一起創業,開一家對地球最不會造成負擔的事業——二手書店。
「剛開始,我和宛霖早、晚都一起到資源回收站撿書、找書,那時候,總是可以找到一套套完整的書籍,而這也是當時店裡二手書的主要來源。」吳秀寧指出,資源回收場非常髒,幸好兩人都不怕,每天不論天熱天冷,仍開心穿梭在回收站。
她還記得,當時和吳宛霖常一起坐在堆積如山的書上大聲念詩的樂趣,在苦中作樂中開了時光二手書店。
書店成立至今已十一年,吳秀寧回想剛成立時,經營得非常辛苦,尤其是第四年合夥人吳宛霖結婚去了,只剩吳秀寧一人苦撐。每天整理書籍、打掃環境、招呼客人,想盡辦法讓書店變得更好,讓更多人知道。
「因為小慢活、小旅行、民宿的概念興起,吸引許多外來客駐足。」吳秀寧表示,漸漸地,「時光」經營上了軌道,成了藏書者挖寶的天堂,也成為觀光客口耳相傳的特色店家。
事必躬親心滿意足
近五年,時光二手書店慢慢成長,書店內書籍愈加豐富,為了不干擾客人,書店只提供Wi-Fi、飲料,不供餐,晚間會舉辦小型沙龍活動,像是座談、講座等,但空間小只能容納二十位客人,更由於位在車水馬龍的街上,難免受到干擾,當「時光」站穩腳步後,吳秀寧便在附近巷弄間找到一間一九三九年建蓋的老房子,開設另一間複合式空間,取名「時光1939」人文書店及咖啡館,古意盎然的老屋跟庭院老樹結合人文氣息,彷彿時光凝結。
愛書的吳秀寧,為活化「時光1939」空間,自己學做蛋糕、生機食品,因取材當地小農作物,而有早午餐的供應,期望客人在裡面用餐,感受浮生悠閒愜意,晚間舉辦可容納七十人的講座、電影會。
目前,「時光」加上「時光1939」的藏書量近一萬五千冊,吳秀寧說,「藏書量不大,因收書困難,前三年的書都來自回收場,靠自己去撿拾挖寶,後來,市面上二手書店概念建立後,回收場的書量減少,吳秀寧也沒時間,「後期書的來源,都是向客人買書,書店靠外來客人支持。」吳秀寧說,正因為對書本有特別感情,所以即使沒有豐厚的利潤,也覺得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