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畫家席慕蓉 兩岸講詩 談原鄉夢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5.10.25
4836觀看次
字級
(左)詩人畫家席慕蓉與(右)蔣勳合照。 圖/資料照片
席慕蓉油畫作品〈困境〉。圖/資料照片
席慕蓉油畫〈溫暖的百合花〉。圖/資料照片
席慕蓉作客天津,於南開大學發表演說。  圖/中新社
爾雅出版社四十周年,席慕蓉(左)出席朗誦會,朗誦詩作「山路」、「蒙文課 」。前排右一、右二為爾雅創辦人隱地夫婦。 圖/資料照片
席慕蓉(右四)出席濁水溪詩歌節,分享寫詩心情,於人文大樹下合影。 圖/資料照片

整理報導/杜晴惠

圖/資料照片

讀者粉絲遍及華文世界的詩人畫家席慕蓉,近來頻頻受邀,馬不停蹄地與兩岸學子談詩的創作。十月中旬才出席彰化縣舉辦的濁水溪詩歌節,旋即飛往天津,為漢學家葉嘉瑩先生慶賀執教七十周年。三天後又攜新作《寫給海日汗的二十一封信》、《流動的月光》出席於北京舉行的「草原的回聲—席慕蓉詩文道路」主題活動。

席慕蓉在濁水溪詩歌節說,她是個畫畫的人,雖然愛寫詩,但也曾疑惑自己為何要寫詩,後來因為葉嘉瑩的一句「因為讀詩和寫詩是生命的本能」,才讓她恍然大悟,原來寫詩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本能。今年濁水溪詩歌節邀請多位學者談她的詩,席慕蓉說這讓她「嚇死了」,發現原來自己寫的東西,人家看得那麼仔細。

完成葉先生原鄉夢

至於她在天津南開大學的演講時間訂於晚上七時,結果六點剛過,演講地點田家炳音樂廳前就出現近百公尺的隊伍。為了應付人潮,主辦單位準備上百個「小板凳」,幾分鐘內馬上坐滿,最後入場的幾十名同學只能坐到講台上聆聽演講。

在南開大學的田家炳音樂廳,她講述與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的「刺繡過程」。「我就是愛她,我沒有辦法。」七十二歲的席慕蓉在演講會上自稱葉嘉瑩的「鐵杆粉絲」,講至動情處,數度哽咽。陸媒報導,席慕蓉當「粉絲」與「學生」,當得很「稱職」,她幫助葉嘉瑩圓了跨越七十年的原鄉夢。

二○○二年的春天,葉嘉瑩對席慕蓉講述自己十一歲以來魂牽夢縈的地方——葉赫水,這是她的祖先最初生活過的地方。「如果這條葉赫水還在的話,我想去看一下。」席慕蓉聽罷馬上聯絡朋友,同年九月就帶葉嘉瑩站到了位於吉林省的葉赫水旁,讓夢境變成了現實。

二○○五年,葉嘉瑩對席慕蓉講:「其實還是可以去一下蒙古高原。」於是,席慕蓉大膽地帶著高齡八十一歲的葉嘉瑩先生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短短八天,兩人東上大興安嶺,西到巴爾虎草原,還登上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一路上,葉嘉瑩神采奕奕,詩興大發,每到一處都要口占絕句一首。

「看到葉老師第一次到蒙古高原的模樣,我想到了自己。」席慕蓉在四十多歲時才第一次回到故鄉,「與族人低頭叩首時,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小族群的一分子,雖然共同懷著對祖先的愧疚和思念,但內心卻有一種幸福感。」

在北京的演講會上,她和讀者分享歷時六年、於二○一三年出版的《寫給海日汗的二十一封信》。在這本書裡,她設定一個生長在內蒙古的蒙古少年作為自己的訴說對象,為蒙古少年取名「海日汗」,意為「山神所居的山嶽」。

「在一九八九年之前,對故鄉而言,我只是個嬰兒,二十多年過去了,我逐漸和故鄉熟悉,好像是入學了,我接收到了遊牧文化給我的豐富訊息,想把這些訊息傳達給內蒙古的青少年。」席慕容說,這二十一封信,是為了「做功課、繳作業」,也是為了表達「一個老去的、從遠方回到原鄉的蒙古人的誠實心聲」。

「詩」是唯一的朋友

席慕蓉在南開大學說,小時候自己是個沒有朋友的人,從南京、香港、台灣,小學到初中,她一路轉學,每轉一次就要重新適應一種語言——蒙語、漢語、粵語;每輾轉一次,她的寂寞感就增加一層。直到她的數學輔導老師送她一本日記,她才找到唯一屬於自己的朋友,那就是詩。

她把悲傷放在日記裡,獲得一種淡淡的喜悅。「我絕對不要在詩的創作裡做一個去巴結別人的人,我的詩不能被人利用,甚至不能被我自己利用。」席慕蓉說:「我無法做到命題寫詩,詩來找我,我才能寫出來,給我出題目,詩就走了。」

席慕蓉說自己因為數學不好才去考師範學院美術系,「數學對我來說是『天書』……我的數學本上經常畫滿了圖畫」。她還記得初三時,「班長把數學題算好,我背,四題裡背會了三題,才勉強初中畢業。我想高中不能再陷入這個『苦海』,於是去上師範學校美術科,第一年沒有數學,但是我不知道還有物理、化學這回事,所以我的高二、高三過得一樣的『悲慘』」。

談年少,也談故鄉,席慕蓉說:「當我第一次踏上草原時,第一感受就是好像來過!……感覺走在自己的夢裡,一切都似曾相識。」

回內蒙古 掀起「席慕蓉熱」

九月回到家鄉內蒙古演講時,席慕蓉同樣在當地掀起一股「席慕蓉熱」。內蒙古博物院於呼和浩特舉行「博苑講壇」,席慕蓉是主講嘉賓,吸引上千名粉絲參與,演講開始後,仍有許多人在會場外叫嚷著要進入聆聽。

「太激動了,不知說什麼,不敢說什麼,不能說什麼。」博物院一名主持人聽完演講後向記者說道,自己也是席慕蓉的粉絲。另一位年約四十多歲、也曾在媒體工作過的婦女,她說一聽到席慕蓉要來內蒙古演講,心情著實激動了好幾天。

演講結束,只見大批粉絲手拿席慕蓉最新出版書籍要求簽名、合影,會場熱鬧不已。據當地書店業者喬祥飛表示,拜席慕蓉回內蒙古所賜,連日到書店購買詩集的讀者增加了不少。一名作家就說,席慕蓉來內蒙古受到追捧的程度,堪比當下最好歌星。

內蒙古師範大學的一位老師說,如果席慕蓉時間允許,希望她能到學校演講。在他看來,詩人席慕蓉是不老的常青樹。

薩滿神歌 填補空白

觀察當地出版的媒體,均大篇幅報導席慕蓉回故鄉演講的盛況,轉發媒體報導也成了日前內蒙古社交媒體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綜觀席慕蓉的創作書寫,早期無論詩集或散文提到「蒙古」並不多,但自一九八九年八月一日公教人員解嚴,作家蔣勳曾寫道,席慕蓉在這一年八月底就回到了故鄉蒙古高原。

但她對家鄉的態度從來不是寵溺的。有一回她以《永遠的蘇力德》為題演講,講到蒙古族部落中的「蘇力德」(意為「長矛」、「旗幟」,是成吉思汗征戰所向披靡的標誌,也是蒙古民族的精神象徵)時,她語氣輕柔、態度嚴肅地說:「蘇力德是不可以隨便樹立的,不可以隨便在旅遊、觀光的地方樹立,它不是消費品,蘇力德是精神象徵。」回家鄉後她看到旅遊景點的現象,馬上提出來,希望當地民眾能注意這個問題。

日前她和當代蒙古學學者尼瑪歷時二十多年合作編譯的《薩滿神歌》出版。據了解,薩滿的讚歌過去都是由一代又一代薩滿銘記在心,逐代口傳下來的,這本書收錄了二十九首由尼瑪從蒙古文直譯、再由席慕蓉潤色和修飾的《薩滿神歌》,主要是讚美母親、山川、祖先等神靈,神歌質樸動人的生命力量,呈現薩滿詩歌豐富的面貌,填補了薩滿讚歌文字詩集的空白。

小檔案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出生於重慶,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原名為「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父母皆為蒙古人,父親長年在德國大學教授蒙古歷史文化,母親是第一屆國民大會蒙古察哈爾盟八旗群代表。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席慕蓉赴歐深造,專攻油畫,196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回台任教於東海大學、新竹師範學院等校。畫畫之餘從事散文及詩的創作,1981年出版詩集《七里香》引起轟動,第二本《無怨的青春》同樣暢銷,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

曾獲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及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在歐洲及國內舉行過多次個人畫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